据报道,成都、广州、北京、沈阳等地猪肉价格都在上涨,只是幅度有所不同。对于许多人来说,猪肉是一种很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空气、水、粮食一样。猪肉价格保持“高位”已经持续较长时间,那么为什么猪肉继续涨价呢?一个主要原因:猪肉涨价是由于市场上的生猪少了,生猪少是因为养猪的少了,养猪的少了是因为养猪不合算了,养猪不合算是因为饲料涨价了,饲料涨价是因为粮食涨价了,粮食涨价是因为以前的粮食价格太低了。总之,肉价涨是市场长期作用的结果。
生猪产业一头连着庞大数量的农户,一头连着庞大数量市民的菜篮子,生猪产业抗风险能力又很低,既要让农民养猪能赚钱,又要让城里人特别是低收入者吃得起肉,政府在跷跷板上经常犯难。而且,猪肉不是简单的一块肉,有媒体报道说“一块猪肉引发的通胀忧虑”,说猪肉价格上涨有可能成为引起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激发点。猪肉价格居高不下,国家采取种种措施发补贴,让城市居民特别是低保家庭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猪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持续上涨的价格影响到了居民正常的生活,国家当然要调控。
养猪,或者不养猪,这曾经不是一个问题。但现在已经是一个问题。据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高高的猪肉价并没有吊起农民养猪的胃口,相反,他们养猪养怕了,赔钱的时候太多,现在赚一点,谁知道今后会赚还是会赔?按照纯粹的市场逻辑,肉价应该是这样的:通常每个波动期分上升期、高峰期、下跌期、低谷期4个阶段。上升期阶段的特点是仔猪、母猪和育肥猪存栏数较少,生猪价格不断上升。肥猪供不应求,肉价暴涨,养猪利润较大,在利益驱使下,生产者养猪积极性提高,出现养猪热。随着价格上涨,生产者则大量选留育成母猪和成年母猪进行仔猪繁育,使上市的育肥猪进一步减少,猪价、肉价再次上涨,产生“蝴蝶效应”。
政府的调节不要只看一时的涨落,最为主要的问题应该是及时掌握数据,统计生猪存栏的数量,给养猪人一个市场看板,让大家知道总体数量的变化,让农民根据市场规律决定养还是不养、多养还是少养?比如粮价低的时候,大家不愿意种粮食了,等大家不愿意种之后,粮价必然要攀升,粮价升高了,农民的积极性才有可能上来。但是粮价高了,肉价必然上涨。所以,政府要及时准确公开信息,让农民贴近信息看懂信息,把链条理顺这是极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