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情 » 兽药原料 » 正文

原料药变出长景气 中国价格就是世界价格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10-30  浏览次数:212
作为国际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我国占据的原料药市场份额已经超过1/4,而且仍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其中多个品种在世界市场上已经占据了主要供应者的地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价格就是世界价格。

然而,中国虽然占据了优势的市场份额和强大的价格控制能力,在国际原料药市场中的地位却仅仅是在数量上体现。一个简单的数据是,2007年1~11月中国生产的原料药增长了23%,但价值仅仅增长了16%,表明我国的原料药企仍然是以简单的价格战为主。这个后果直接导致国内原料药企业普遍毛利水平不超过20%,核心竞争优势是低成本,成长的模式是通过不断扩大产品产能获得规模上的扩张。国内企业间的低层次竞争导致扩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下跌-扩产-成本降低-价格下跌的循环周而复始,企业的成长速度远低于产量的增速。

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件事情是,中国原料药的综合成本是处在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中。从长期来看,构成生产要素的原材料成本、土地成本、建造成本、人力成本的上升已经是不可遏制,中国的制造企业普遍存在的低毛利的惨烈价格战使得企业经营风险不断积累,原料药企业概莫能外。事实上,过度竞争的后果在这两年也有所体现,出口退税率下调、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上涨等成本上升已经大大压缩了很多原料药企业的盈利,有的原料药企业甚至无法生存。

不过,中国的原料药产业正进行着一场悄悄的革命,VC、VE等大宗原料药出现了在过去10年中原料药产业从未出现的长景气。与此同时,其他原料药产业如青霉素、维生素B2等涨价的历程仅仅是昙花一现。深入探究背后的原因可以发现,竞争模式的变迁正推动着中国原料药企业摸索如何由初级的惨烈价格战走向成熟的竞合关系。以VE为例,我们可以看到,环境变化推动的理性竞合正在替代传统的价格战,带给企业新的成长模式。

经过多年的竞争,全球的VE生产厂家集中在浙江医药、新合成、帝斯曼和巴斯夫手中,他们的产能合计达到约6万吨的规模,国际上的实际需求约在4万~5万吨左右,这个需求每年保持5%左右的增速,因此,单纯的供需关系无法完全解释此次VE的长周期景气。以往依靠简单的价格竞争使得4家企业的VE盈利水平在过去的十年中保持一个较低的水平。在一轮又一轮扩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下跌-扩产-成本降低-价格下跌的周期中,企业并没有从成本降低中获益,而过度的扩张导致整体的产能大于需求。而成本的降低并不是无限的。当上游产品价格变动推动的成本上升无法得到消化的时候,我们就看到,2007年上半年所有的VE企业一起亏损。在这种简单价格战所致的生存压力之下,理性竞合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随之而来的是在合理利润率的背景下,企业成长转变为合作推动市场成长-需求上升-产量上升-盈利增长的成长模式。

由于这种商业模式的主要挑战来自于外部的投资冲动,因此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市场确定合理的利润率,以规避新的进入者。当产品毛利率过高的时候,外来的投资者将会进入以分得一杯羹。因此,投资成本、市场容量、退出成本、技术壁垒、政策壁垒将是决定产品合理利润率的关键因素。VE的生产线投资巨大,万吨级的生产线需要7亿元人民币的资金;生产技术环节众多,合成的路线多达十几步,技术复杂;国家环保标准的提高导致投资建厂的壁垒提高。在这些综合因素的作用下,VE的新进入者尚未出现。当然,现有的高达60%以上的毛利率是否合理尚需市场的检验,但现有维持了长达一年的高景气已经提示,竞合模式的变化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好的成长。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 行情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