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兽药技术 » 新药研发 » 正文

国内外畜禽遗传育种科技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2-25  来源:中国兽药114  浏览次数:792

  1. 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

畜禽资源保护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发达国家一般能保证动物品种、品系或群体的数量超过濒危状态,保证在进行杂交育种时有纯品系可用,有适当的保护措施去避免遗传退化。

在保存和利用遗传种质资源方面,为了搀救濒临灭绝的珍稀品种,保护本国地方品种的某些有价值的种质特性,如适应性、多胎性能和抗病能力,发达国家以政府或品种协会为主,建有完整的动物精子、胚胎基因库和数据库,其基因库正在向分子水平发展,数据库正在向网络化发展。

  在种质资源的评价和利用研究方面,近年重点开展下列研究:(1)进行畜禽种质测定或品种评价(包括生长发育、繁殖力、抗病性等等);(2)用生理、生化方法研究各种畜禽品种的血液、染色体等遗传标志,判断品种特牲、品种来源及品种之间的关系;(3)对牧草种质资源则在广泛搜集可能含有抗病虫害、抗旱、抗寒和高固氮基因的野生牧草资源的基础上,应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细胞学等现代方法对这些种质进行深入地鉴定和评价,以扩大遗传资源的利用和创新。

  国外从80年代开始研制基因信息数据库,目前已形成由DNA碱基序列数据库、蛋白质数据库(氨基酸序列数据库)和基因图谱数据库等组成的基因信息处理系统,并实现网络化。欧洲的EMBL、美国的Gene bank和日本的DDBL是较有名的DNA碱基序列数据库,它们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每日交换一次信息。目前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遗传多样性的保护越来越受重视。在一个种属中原本习以为常的基因被转移到其它种属后可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与国外相比,中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评价基础工作做的较少。尽管中国畜禽资源丰富,但因其生产性能和利用价值相对较低,容易忽视遗传多样性的保护。从80年代初开始,我国曾对畜禽草品种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调查研究与评价,与此同时还初步开展了保种技术研究工作,填补了一些空白。但这些研究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尤其在种质资源的系统鉴定评价,草地资源承载力,保种理论及保种新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较薄弱。

2分子遗传学及其应用研究

1.1 畜禽基因图谱的绘制

目前国外的牛、猪和鸡的中等分辨率的遗传连锁图谱绘制已基本完成。

1.1.1牛的基因图谱牛基因图谱的研究工作开展较早,目前进行有一个牛基因图谱国际研究项目,同时欧共体和美国也都有各自的基因图谱研究项目。目前牛基因图谱包括202个多态DNA标记,其中144个为微卫星DNA标记,有24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的多态DNA标记间的遗传距离不大于20cM,遗传连锁图谱总长为2800cM,约占牛基因组总遗传长度的90%。

1.1.2猪的基因图谱在猪基因图谱研究中,欧共体和美国都有各自独立的猪基因图谱项目,其中欧共体的猪基因图谱项目有十几个国家参加,工作在近20个实验室中同时开展。猪基因图谱中的多态DNA标记已超过300个,分布于17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各个标记间的遗传距离至少不大于20cM,其中RFLPs标记有80个。

1.1.3鸡的基因图谱鸡基因图谱的研究开始于1991年,进展较快。目前,国际上有一个鸡基因图谱研究协作组,但没有较大型资助的研究项目。鸡基因图谱至少包含了400个DNA标记,其中RFLPs标记大约为180个,其它多数为微卫星DNA标记。DNA标记分布于35对染色体,此外还有24个连锁尚未定位。现在,将近500个基因被克隆,其中50个基因通过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作了物理定位。

尽管畜禽基因图谱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牛、猪和鸡上,但羊、马和犬的基因图谱研究工作也已开展。

1.2数量性状的基因定位和标记辅助选择

  经济数量性状的基因定位的研究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如何建立或改进数学统计方法来检验经济数量性状与DNA标记之间的连锁,增加定位经济数量性状的准确性。 二是,在保证一定的数量性状座位的置信区间的同时,如何来设计或利用现存的参考群(比如,是半同胞群体还是全同胞群体,交配方式是杂交还是回交,等等)。三是,如何利用已有的基因图谱和DNA多态标记来加速筛选与经济数量性状座位连锁的DNA标记。

目前,畜禽的基因定位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已有许多畜禽的经济性状位点被定位或发现了与其连锁的DNA标记。如牛的双肌基因、牛的weaver基因、牛的早期流产基因,牛产奶量和乳脂率性状的座位,羊的多羔座位,猪的应激综合症基因(RYR)、猪的瘦肉率和蓄脂率座位、猪的高产仔数基因,鸡的性连锁矮小基因(SLD)、鸡的快慢羽基因、鸡的腹脂和生长率座位等。标记辅助选择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在畜禽育种实践中,如何将与数量性状连锁的DNA标记效应值和常规估计育种值合并,应用到现有的育种规划中,加速品种的遗传改良。

1.3转基因动物

自从1982年美国科学家Palmiter等用微注射(microinjection)方法,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转移到小鼠的卵原核(pronuclei),获得个体比普通小鼠大一倍多的超级鼠(Supermouse)之后,激发人们把目标转向家畜、家禽和鱼类的转基因研究,并获得了转基因猪、牛、羊、鸡、兔和鱼等。当前,国际上有关转基因动物的研究焦点聚集在三个方面:①转基因方法的研究。目前最常用的转基因方法是微注射法,缺点是费时、不经济、且效率低,尤其是对大家畜。如果利用精子作载体产生转基因动物的方法能够推广应用到大家畜,将使得大规模产生转基因家畜成为可能,转基因育种也将成为常规性的育种方法之一。②利用转基因动物来研究动物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③培育能生产非常规性畜产品的转基因家畜。这个研究领域是以转基因家畜作为生物反应器来生产人类医疗急需而又昂贵的药用蛋白,甚至是组织器官。由于利用转基因家畜可以生产非常规性畜产品,就有可能使畜牧业成为最具有高额利润的新型工业,这无疑是畜牧业的一场新的革命,同时也是人类医学的一场革命。

1.3.1转基因家畜育种:

 (1)转基因猪自1985年Hammer报道世界首批转基因猪问世以来,全世界约有十几个研究小组共获得了近100多个转基因猪,其中50%以上的转基因猪能不同程度地表达目的基因。而最引人注目的当推1989年Gandofi和Lavitrano等以精子作为载体转CAT基因获得成功(所获后代有20%的为转基因猪)。根据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转移猪生长激素基因且能表达的猪生长速度可提高5-15%,而转移异源(牛和人)生长激素基因的表达猪生长速度不如转猪生长激素基因表达猪。1987年,美国科学家用原核微注射法获得19头转基因猪的背膘厚度显著降低〔从18.5mm下降到7.0 mm〕,肉率明显提高,这为培育肉型猪新品种开辟了新途径。1990年,中国农业大学陈永福等在进行转基因猪时,用显微注射法获得了饲料报酬高的基因猪。同年,俄联邦科研人员用微注射法转移人生长激素释放因子基因获得了6头转基因猪。1989年,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培育的转猪生长激素基因猪,日增重为1.3公斤,17周龄达90公斤,生长速度比对照组提高100%。他们已对这种转基因猪进行了第7代后裔测定,并已向本国政府申报了发明专利。

  总结过去10多年的研究实践,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①目前运用转基因技术获得转基因猪的效率还低于转基因小鼠。最大的限制因素是还不了解哪些基因在控制着多数生理过程,不了解基因表达的发育控制和组织特异性控制的机制。②转基因猪在增重速度、饲料利用效率上都明显提高。因为饲料占养猪投资的60-70%,因此饲料转化率提高15%的效益是相当可观的。③转基因猪血浆中高水平GH(生长激素)的存在能抑制皮下脂肪的生成(如转移hGH基因猪的第10肋处背膘厚度为7.5mm,而对照组为21mm),这对瘦肉形成有利。④在转基因猪试验中,青年猪死亡率较高是一个复杂问题。约有30%猪未达到屠宰体重(90千克,6个月龄)就死亡了,约6%流产,20%死于断奶(3-4月龄)之前。另外,有许多转基因猪体弱多病,包括消化性溃疡、心包炎,妨碍了生产性能的精确评定。再是,转GH基因表达猪的大多数个体繁殖力下降,使得转基因猪的品系难于建立。

(2)转基因鱼自1985年建立了转基因鱼模型以来(Zhu等,1985),全世界已有四、五十个实验室(其中美国有10多个、中国10几个,其余为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色列、巴西、古巴、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在使用多种人工构建的外源基因和启动子在鲤、鲫、泥鳅、鳟鱼、大马哈鱼、罗非鱼、金鱼等 十几种鱼中进行基因转移试验并获得整合,其中多例得以表达,少数还能够遗传后代。特别是近几年,国内外从事鱼类转基因研究的学者已经在生长激素(GH)基因的转移、抗冻蛋白(AFP)基因的转移、珠蛋白基因的转移以及用精子载体法转基因技术、光敏生物素标记探针检测转基因鱼技术、PCR检测转基因鱼技术及鱼类基因转移的“导弹”、“霰弹”技术等 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尤其是中国、加拿大、日本在转基因鱼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如:加拿大学者Fletcher等进行了旨在提高生长速度和抗冻性的转基因鲑鱼(大麻哈鱼)的研究;日本的Sato等将萤火虫的荧光素酶基因转移给一种宽鳍足的青鳟鱼中,以研究其发光机制;中国的朱作言等早在1984年就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转基因鱼模型,近年许多研究者又先后在进行抗草鱼出血病细胞与基因工程育种(陈宏溪,1988)、抗寒土鲮鱼和罗非鱼的细胞与基因工程育种(严绍颐等,1988)、鲫鱼导入外源激素基因的表型分析(沈俊宝等,1989)和金鱼转基因鱼的培育(谢岳峰,1992)等研究领域居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鱼类的基因转移研究无论在其从事该项研究的人员、实验室规模、研究的物种数目、发表文献数量和研究进展的速度上,都是其他农业动物基因转移研究所无法比拟的。但是,迄今在培育生长快、产量高的“超级鱼”的目标还没有实现。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鱼类转基因育种的诸多基础研究尚未取得重大突破,如启动子问题、“全鱼基因”问题、生长速度测定问题以及鱼类抗寒机理的研究等等。②关于转基因鱼对生态系统破坏问题,目前科学家们存在重大争论。一些科学家视这样的鱼为解决世界动物性蛋白质短缺的可行方法。他们认为,转基因鱼对生态系统没有严重损害。另一些科学家认为,如果这些转基因鱼逃逸到淡水或海洋中,与野生鱼交配,就可能破坏鱼基因库的多样性,甚至可以永久地消灭许多野生鱼类,进而破坏整个水生生态系统。

1.3.2转基因动物制药以动物的乳腺或其它组织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贵重的医用蛋白,是动物转基因技术的另一特殊形式。由于转基因动物的遗传结构发生了变化,并能稳定地遗传给后代,外源基因不仅能在转基因动物得到整合和表达,而且能获得组织特异性(乳腺组织)和发育特性(妊娠后期和泌乳期)表达,利用这一点能产生转基因泌乳家畜,不仅能改变乳成分,而且能生产出目前短缺而又十分珍贵的医用蛋白。

近年,英、美、法、瑞士和荷兰等国家这方面的研究已相继展开,并取得了一定进展。截至目前,国外一些生物技术企业在利用转基因动物的乳腺作生物反应器研究开发的转基因动物药品有:

 (1)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由美国遗传技术公司(Genentech)用基因重组技术开发的血栓溶解剂,1987年11月经联邦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上市。1988年的销售额为1.5—1.6亿美元,1989年为1.8—1.9亿美元。今后每年的市场销售额约为2—2.5亿美元。据认为,这种由转基因山羊奶生产的TPA是比较成功的生物技术药品,目前改良的第二代TPA正在研究开发中。

(2)乳铁蛋白(lactoferrin)用转基因奶牛生产。由于以转基因奶牛生产乳铁蛋具备产量高、成本低,以及有无限量增殖生化反应器等特征,因而备受各国瞩目。乳铁蛋白是一种口服的活性蛋白,自然产生于人乳中,它具有抗菌、传递铁素等特性。目前,该产品用于预防动物乳房腺炎上的市场,仅欧洲共同体价值5000万美元,估计有100头转基因奶牛(每公升牛奶含人乳铁蛋白数克)就可以满足市场需要。目前欧洲进行第二代的转基因牛可生产乳铁蛋白及溶菌素(lysozyme),合并使用可预防乳腺炎感染。

 (3)人类α-1抗胰蛋白酶(AAT)这项产品是从英国农业和食品研究委员会的动物生理和遗传研究院(IAPGR)研究成果为基础,近年由英国PPL公司与德国拜耳公司共同尝试用转基因绵羊的羊奶生产AAT。现已用同父本后代姊妹羊群的羊奶生产的医药品级AAT(每公升羊奶中含AAT约15~30克),估算一年大约能生产1.5吨AAT,就可以充分满足世界的需要。该公司现正进行转基因羊群的培育,不久的将来可实现工业生产更稳定地重组蛋白(AAT)。

 (4)血清蛋白素(HSA)以转基因奶牛作为动物生化反应器,每年可生产10000升以上的牛奶。通常一头奶牛年生产300公斤乳蛋白,如果是转基因方式可提供1%的异性蛋白质(转基因鼠可生产高达20—30%异性蛋白)。

1.3.3转基因抗病家畜培育抗病能力强的畜禽鱼品种,是动物转基因工程育种研究的另一个主攻目标。在现阶段,由于人们对动物抗病的遗传机理缺乏足够认识,因此从分子水平上探索动物抗病的新途径成为必然。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在众多方法之中,反义RNA技术和核酶(Ribozyme,又称基因剪)途径比较成熟,其优点不仅可以抑制任何基因的表达,而且具有很高的特异性,不干扰别的基因功能,但缺点是不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活性,因此必须根据不同的病毒设计不同的反义RNA或核酶基因。采用上两种途径的难点是提高它们对基因表达的抑制效应,至于其它途径,如用病毒结构蛋白基因、干扰素基因和MX蛋白等进行动物抗病转基因研究,有可能培育出对多种病毒都具有抗性的畜禽品种。但是,目前研究的深度不够,结果不理想。如:1991年,L.Han等应用反义RNA技术构建了转基因鼠,并证明其F1子鼠可抗白血病病毒感染;L.K. Ernst(1991年)报道了用腺病毒反义RNA基因构建了转基因兔,其对腺病毒抗性提高90-98%。应用核酶途径(基因剪技术)抑制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口蹄疫病毒等已有报道。用结构蛋白基因在动物抗病育种上成功的事例仅有抗禽白血病病毒(ALV)。中国通过干扰素途径,用b-干扰素基因构建了转基因鼠和兔。此外,自1988年把小鼠抗流感基因转入猪后,还通过转基因使猪产生抗某些细菌或体内寄生虫表面成分的抗体。目前,还有许多国家正在开展抗猪瘟转基因猪的培育。我国在“863”计划支助下,也构建了抗猪瘟病毒的反义RNA表达质粒,并选出抑制作用强的反义基因片断,用于构建转基因兔和猪。

关于动物抗病基因工程育种的效益是明显的。如近年美国科学家将禽类白血病毒的一种弱型基因转移给白来航鸡。经改良后的鸡已繁殖后代。据检测结果,转基因鸡后代对致癌性白血病病毒感染具有高度抗性。据估计,仅此一项技术推广应用,美国养鸡业每年能减少几亿美元的损失。1993年,澳大利亚科研人员把一种能产生壳多糖酶(一种植物天然毒素)基因转移给绵羊,使其无需药浴保护就可避免受外寄生虫侵害。目前在动物抗病基因工程育种研究上虽然构建了一些抗病毒感染的转基因动物,但是离实现培育出抗病毒的动物新品系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今后的研究热点是:①绘制家畜的染色体图,以识别这些基因的位点。如加强对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图谱的研究,将有助于发现一些动物抗病基因;②以抗马立克氏病的鸡为研究对象,鉴定和分离马立克氏病抗 性基因;③深入研究动物抗病基因表达的调控规律等。

1.4数量遗传学与畜禽杂交育种研究

1.4.1遗传参数估计在遗传参数估计方面的主要研究课题是:1) 寻找更有效的计算方法。目前用于遗传参数估计的统计方法主要有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两大类(它们都要涉及到大量复杂的计算,因而很难用于基于动物模型的大规模数据的参数估计)。近年来出现的Gibbs抽样法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兴趣; 2) 考虑更加复杂的遗传和统计模型,如在模型中考虑在不同遗传或环境中方差的异质性,考虑基因的非加性效应等;3)加强了对等级性状或阈性状的统计分析方法的研究。

1.4.2育种值估计在育种值估计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模型BLUP的数值计算方面,并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使得动物模型BLUP能够被世界多数国家接受并应用。而且这一方法也在不断的补充和完善当中。

1.4.3育种目标及战略在育种目标及育种战略方面,利用经济学理论来定义育种目标,是近年来育种方案制订中的发展趋势。

 (1)奶牛在奶牛育种方面,目前最好的方法是利用各国的公牛评定结果通过线性模型方法计算出公牛的国际育种值,但还需进一步研究使得能够考虑更多的群体(国家)、更复杂的环境差异和不同的育种目标;奶牛育种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是对次级性状(如抗病性、繁殖率、畜群寿命和体型等)越来越重视,因为这些性状对畜群的饲养成本有很大影响,在育种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这些次级性状受到重视也是理所当然的了。除此之外,还利用血型、染色体检测等技术,对公母牛进行遗传种质测定,确保种牛的质量,并建立了生产性能监测体系、纪录体系,形成数据库进行全国计算机联网。近年来,探索影响奶牛泌乳性能的具有较大效应的单个基因位点(QTL或主效基因)已成为奶牛育种中的热门研究课题。

 (2)肉牛在肉牛育种方面,多数研究仍集中在遗传参数估计、育种值估计和育种规划上,虽然这些方面的理论对于各个畜种是一致的,但仍要根据肉牛生产的特性对一些细节问题加以研究。此外,杂交育种在一些肉牛生产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育种措施。

 (3)猪在猪的育种方面,育种工作的总目标是以高产、优质、低耗的生产商品猪为目的。包括:

①确定育种目标:

  ―― 继续减少背膘厚度,以适度增加瘦肉为选择指标。商品猪的瘦肉率通常控制在65%以下。

―― 提高母猪的繁殖力和哺育率。由于个体瘦肉产量有一定限度,所以通过提高母猪的窝产仔数、育成数及母猪年产商品猪数成为提高总产量的主要育种目标。因此,猪的繁殖性能的遗传改良是近年来猪的遗传育种研究中的热点,在这方面,中国猪(尤其是太湖猪)的优良繁殖性能已为世界所公认,而且欧美一些国家纷纷引进中国的猪种作育种材料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且水平已超过中国。如杂交育成高产母本品系和应用高选择差法、BLUP法,提高窝产仔数。

  ―― 提高生长肥育猪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猪的生长肥育性状、饲料利用率属于遗传力高的性状,可以依赖于选择来改进。

―― 提高胴体重和改善猪肉品质。在提高瘦肉率的同时,十分重视优良肌肉品质的保持和选择,当今世界有效的办法仍是正确的采用优良品种品系间的杂交。现在欧洲主要是利用氟烷测验方法选择抗应激(Stress)系。

  ―― 猪的测定制度和方法已发生变化:后裔测定、同胞测定已转为以个体性能测定为主;测定站集中测定转为农场测定为主,测定站测定为辅。

―― 猪育种以品种为单位转向以品系为单位。国外在猪的品系选育方面开展了许多研究,无论在选种理论,选种方法,育种目标规划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专门化父系和母系的培育发展较快,如著名猪种:长白猪、杜洛克猪、大约克夏猪都选育出了若干个各具特特点的品系;目前中国猪育种大多集中在提高瘦肉率。

  ②正确的选择亲本品种和品系:依靠纯种来生产商品猪,已成为陈旧落后的方法被淘汰。在当代猪的育种中,有效的方法是在纯种选育的基础上进行杂交。目前欧美各国杂种猪的比例达80%-90%以上,其他国家也积极引进优良猪种,进行杂交生产商品猪。例如,用于父本的著名品种主要有杜洛克、汉普夏、皮特兰等猪种;用于母本的有长白猪、大白猪等品种。

③根据测定和测交的结果来选择血统和个体组成核心群,尽量保持核心群中优良加性基因的频率较高,使选纯提高的进展增大。

④在核心群中适度地近交,强度的选择以提高核心群的纯度和加速遗传改良的进展。

⑤按照一定程序和模式有计划的杂交。商品猪生产充分利用杂种优势和利用亲本优良性状的互补。

⑥建立金字塔式的杂交繁育体系。育种方案主要的是建立一个优良基因从顶层核心群(育种场)→繁殖群(繁殖场)→商品群(商品生产场)的一个好的流动体系。

  ⑦配套系育种。所谓配套系它是采用培育专门化品种(SPECIALIZED LINE)来生产“杂优猪”(NYDRED)。配套系育种充分地利用了纯选中的加性效应,也充分利用了杂交中的杂交优势和性状互补,并配合以先进的工艺和生产管理,是一种完善的商品猪生产方式。

  总之,现今猪育种趋向于全国性的育种规划,综合性养猪生产链在今天的市场形势下显得越来越重要。国外在猪育种研究中,已从常规育种进入了采用动物模型、生物指数、BLUP法进行选种;国外在猪遗传特性与生产性能关系的研究方面进展较快,尤其在优良特性的遗传规律与利用研究有所突破,如高繁殖力基因的定位与利用等,因此,在品系选育研究中必须首先搞清一些性状的遗传规律如遗传力,遗传效果等,然后才能充分利用有益基因,摈弃不良性状基因。

  (4)鸡在数量遗传理论的指导下,鸡的育种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很大成就,鸡的生产性能的进一步提高有待于数量遗传理论与基于分子生物学的新的遗传理论的有效结合。国外蛋鸡年产蛋量达18~19公斤,蛋料比为1:2.3~2.4,国内蛋鸡年产蛋量达15公斤,蛋料比为2.8~3.2;国外肉鸡饲养42天,体重达2公斤,肉料比1:1.9,国内肉鸡饲养49~56天,体重达2~2.5公斤,肉料比1:2.3。

(5)肉用绵羊在肉用羊的育种方面,提高瘦肉生产效率仍然是肉用绵羊遗传改良的最重要的选择目标,而体成分的活体测量技术被认为是有效手段之一。

(6)毛用绵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选择方法的改进、育种方案的优化及生产性能记录体系的完善等方面。在育种目标、选择效率尤其是母羊的选择效率、跨群的遗传评定等方面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目前世界养羊业发展是由毛用转向肉毛兼用为主的发展趋势,澳大利亚、前苏联肉毛兼用型羊已分别占本国绵羊总数的54%和52%,法、英、美等国饲养并利用早熟短毛肉用品种和长毛、肉毛兼用品种或这些兼用品种与本国细毛羊杂交生产肥羔。当前世界养羊生产国除加强选育细毛羊、半细毛羊和地毯毛羊之外,集中发展集约化肉羊生产,把重点放在培育专门化的肉羊品种(品系)。并选择体大早熟、多胎、肉用性能好的亲本进行经济杂交;研究集约化养羊生产所必须的繁殖控制技术、饲养标准、饲料配方、育种技术、农副产品、青粗饲料加工利用技术,以及工厂化、半工厂化条件下生产肉羊配套设备、饲养工艺、疾病防治程序等。

(7)绒用山羊育种目标是:①提高山羊绒产量。山羊绒的生产主要受遗传因子所控制,而且绒毛特性有较高的遗传力。根据澳大利亚科学家的研究数据,绒毛产量的选择指数为0.61、总毛重选择指数是0.17,因此通过选育提高绒毛产量完全有可能的。②控制产双羔及成活率。③保持理想的山羊绒细度,山羊绒细度的选择指数是0.47。④延长绒毛生长期,达到终年产绒的可能性。山羊绒的生产是季节性的,即在短日照季节生长。据国外的研究资料,有人发现某些安哥拉山羊个体在非产绒季节(3-7月)仍生产绒毛。如果这种现象是受基因控制并有较高的遗传力,他们认为可通过选种,很有可能使绒山羊达到全年产绒。

总之,在畜禽品种选育方面我国与先进国家的主要差距是:就全国而言,基本上仍采用常规的选育方法和杂交优势利用上,而对各种主要畜禽品种的种质特性缺少从基因图谱、位点和遗传标记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同样,在畜禽遗传工程研究方面,我国目前主要停留在细胞水平上的遗传操作,力量薄弱,进展也较缓慢。此外,尽管我国现拥有280多个畜禽品种,但与国外相比,对这些丰富的遗传资源评估、保存、开发和利用的研究也非常不够。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