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兽药技术 » 新药研发 » 正文

兽医中药的科学发展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2-24  来源:中国兽药114  浏览次数:342

  最近,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包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等这样一些基本原则。但我想,各行、各业、各部门、各学科领域的发展,除了应遵循这些基本原则外,还应遵循其自身特有的规律。笔者结合对中央这一精神的学习,冒昧地谈一点看法,权且称之为兽医中药的科学发展观吧,希望能引起批评与争论。

1 科学认识中药

开发兽医中药,首先要对中药有一个科学理性的认识。对于中药,人们往往很容易形成过褒或过贬两种偏见。过于贬损有碍兽医中药的发展,自不必说;不符合科学实际的褒扬,也会形成认识误区,同样不利于兽医中药的发展。下面,仅就后者举几种偏见或几个认识误区谈谈笔者的观点。

认识误区之一:中药无毒副作用,无残留,不会产生抗药性。其实,很多中药不仅有毒,而且毒性很大,如砒霜、马钱子、巴豆等。据报道,有的中药甚至还有促癌致癌作用,如续随子、射干、芫花、泽漆、苦杏仁、曼陀罗、三棱等。已有的试验还表明,大多数中药都可能不同程度地导致病原微生物产生抗药性。因此,我们只能相对而言,中药比西药毒副作用小,不易在动物及其产品中形成有害残留,不会像抗生素等西药那样易导致病原微生物产生抗药性;而不能绝对地说中药无毒副作用,无残留,不产生抗药性。

“是药三分毒”。药物,不论是中药还是西药,也不论书上标明“有毒”还是“无毒”,都具有利弊两重性,既有对人或动物有利的一面,也有对机体不利的一面,就看人们如何把握和应用它们了。

近年来,因服用含马兜铃酸中药而导致的不良反应时有报道,在国内外引起关注。马兜铃酸引起不良反应(ADR)主要是导致肾损害,甚至发展成为尿毒症。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分子式为C17 H11NO7,分子量为341.28,主要存在于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的种子和根、大叶马兜铃(A. kaempferi)的种子、东北马兜铃(A. manshuriensis,即中药关木通)的茎、木香马兜铃(A. moupinensis)的藤以及朱砂莲(A. tuberose)等植物中。试验表明,马兜铃酸有抗肿瘤、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等作用,可用于治疗急性严重感染,配合化疗和放疗治肿瘤,还可治疗结核、迁延性肝炎、肝硬化等病症;小鼠静脉注射的LD50为60mg/kg。

含有关木通的知名中成药龙胆泻肝丸,已被我国北京多家医院提醒慎用,原因是关木通含马兜铃酸,可能导致肾病。仅中日友好医院肾内科1998年10月以来就收治此类病人100多例。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对龙胆泻肝丸的主要成分关木通进行了动物实验。结果大鼠的药物反应与人相同:大剂量给药,大鼠出现急性肾损害症状;长期小剂量间断给药,导致慢性肾损害。其他由木通等中药配制的成药(如冠心苏合丸、八正散、分清止淋丸、排石丸、耳聋丸、清血内消丸、甘露消毒丸、百消丸、复方珍珠暗疮片等),由于含马兜铃酸,也可能引起急性肾衰、慢性肾衰、肾小管酸中毒等,对服用者的健康带来危害。

此类中药的ADR在国外也早被关注。不少国家政府已对某些有ADR中药采取了禁止进口和使用的措施。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香港出口到西欧的中药制剂“苗条丸”(制剂中含有马兜铃酸),曾引起100多名中青年女性发生尿毒症,被称为“中草药肾病”,造成了不少欧美人对服用中药的疑虑和恐惧。法国(1994年)、英国(1999年)也已宣布禁止销售和使用含有马兜铃酸的草药。2000年美国FDA(食品药品管理局)已下令加强中药的进口限制,禁止进口可能与“中草药肾病”有关的几种中药材。此外,比利时、加拿大、澳大利亚、奥地利、西班牙、埃及、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政府也颁布了禁止销售和使用含有马兜铃酸药物的规定。

为此,我国有专家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应对中药ADR问题高度重视,尽早制订中药ADR的管理规章和实施细则。尽早停止含有马兜铃酸的单味中草药和中成药上市和使用。对现有上述有关药物,有些应就地封存,不得继续销售和应用。对说明书上未说明的严重ADR,药厂应负责对受害人的损失进行赔偿。并认为,解决中药ADR不仅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中药的国际声誉负责。如果忽视这一问题,让外国人来“揭中药的短”,就可能使中药在国际上处于不利地位,造成巨大损失。

笔者认为,对中药可能引起的ADR应给予重视,这是对的;但由于出现一些ADR就主张立即停止某种中药上市和使用的观点,却值得商榷。在这之前,1994—1996年,日本也曾报道过小柴胡汤引起的“间质性肺炎”事件,2年间,有88名慢性肝炎患者因服用小柴胡汤导致间质性肺炎,其中有10例死亡;并因此使日本社会对汉方药以至中药产生不信任情绪。现在,又出现上述“中草药肾病”问题,对中药的质疑之声四起。今后,还可能发现其他中药引起某些ADR。难道这些中药都要一一地停止使用吗?笔者认为,导致ADR的情况很复杂,应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不能因为出现某种ADR,就轻易地对某一中药完全否定。

实际上,中药的ADR是伴随中药学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中药古籍中,早就有“七情和合”、“配伍禁忌”等一系列论述。至于关木通,历代本草中没有记载过,是上世纪30年代关外药商作为木通带入关内市场的,后来就逐渐取代了木通科的正品木通。40年前就有人指出,关木通服用过量会导致肾衰竭(如《江苏中医》1964年第10期),只不过没有引起重视罢了。现在出了一些问题,我们是应该认真对待。但绝不能将人们的过错完全归咎于中药本身,并由此而对其一概否定。一般中药,只要按照理、法、方、药的规律合理应用,是不会有问题的;即使是一些药性剧烈或有毒的中药,如能严格按照剂量、给药方法和配伍禁忌使用,也不会引起意外的ADR。对此,古人早就有提示。如《马书》中说;“药不执方,随宜而用,当病而止。凡病,人物皆然。”其中,随宜而用,是说要根据适应症使用;当病而止,是说取效即可,不能滥用;人物皆然,是说人和马牛等动物都是一样的。

认识误区之二:中药资源丰富,价格便宜。客观地讲,我国的天然中药资源的种类是相当丰富的,但其可供采挖的产量却十分有限。即:中药天然资源的品种“很丰”,但产量“不富”。对那些未被认识或未被充分利用而又资源丰富的品种,可以进一步加以开发;但要避免对某些品种的过量乃至掠夺性采挖,致使中药的天然资源发生枯竭。更重要的是,有些地区由于乱采滥挖药材,可能会造成植被破坏和土地沙化,必须加以限制。过去,我们在这方面是付出过代价的。据称,内蒙古的一些地方土地沙化日趋严重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就与乱挖甘草、防风等中药材有关。还有一部分中药材来自野生动物。有一些珍稀动物物种在逐渐减少或濒于灭绝,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与过量捕杀作药用有关。

据1985—1994年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我国拥有中药资源12 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 146种,占87.39%;药用动物1 581种;药用矿物80种。目前,全国中药市场经营药材约1 200种,其中野生药材1 000余种,占80%,产量约40万t,占60%;栽培或养殖药材200余种,产量约30万t, 占40%。1987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公布了修订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包括398种植物,其中药用植物168种,如野生黄檗、天麻、平贝母、明党参、胡黄连、厚朴、新疆阿魏、肉苁蓉、巴戟天等。由于资源的减少和保护,使得目前经常应用的400种中药每年大约有20%短缺。

由于中药的天然资源越来越匮乏,许多品种又不易实行人工生产,中药材的价格除少数品种外普遍上涨,不少中药的价格已超过西药,故中药便宜的笼统说法也已成为历史。

认识误区之三:认为目前国内外已经形成“中药热”。多年来,国内外“中药热”不时被炒作。对此,有关学人和业主应当冷静对待。事实上,时至今日,国际“中药热”尚未真正出现,只不过在亚洲、欧美少数人以及海外华人当中的影响和市场在逐步增长和扩大而已。目前,植物药(中药)在国际医药市场上所占份额还不足3%,就足以说明。国外有些人对中药感兴趣,主要是想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先导化合物,然后开展人工合成或半合成;对中药直接用于人或动物并不感兴趣,甚至持怀疑态度。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医药市场上仍将是化学合成药和异军突起的生物技术制药为主角。由于种种原因,中药的发展潜力难以在短期内转化成现实。

在国内,“中药热”近几年又有升温之势。媒体宣传趋之若鹜;许多科技人员和生产厂家纷纷加入到中药的开发和生产行业中来,在兽药和饲料添加剂方面尤其如此。其中,不少是怀着“淘金”或投机的心态而来的。一旦淘不到“真金”,就会迅速撤退。这样的学人和业主多了,既可致“中药热”快速升温,又能使其急骤“淬火”。最终,“中药热”就只不过成了一场“虚热”或“潮热”,这对中药的持续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中药界有胆识的知识学人和资本业主,应多从事扎扎实实地运作,不参与急功近利地炒作,以促使中药在国内外扎实而持续地发展。

一年多以前,在“一片大好”的形势下,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了毛嘉陵《现代中药发展地冷思考》的文章,在中医界开展了一场争论。毛文中提出了疗效才是硬道理、科学概念的“再认识”、学科定位的“模糊”、学科形态的“移位”、研究兴趣的“奇异”、学术道路的“迷惘”、医学模式的“盲从”、市场追求的“空虚”、成果权利的“误解”、新世纪初的“激动”、事业发展的“瓶颈”等许多见解,导致许多批评和异议。实际上,对中医的不同认识早就存在。1977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就出版过崔月犁主编的一本文集,名为《中医沉思录》。笔者认为,冷思考也好,热分析也罢,这场争论不管谁是谁非,结果如何,中药发展中的理性思维还是十分必要的。

2 继承与创新

继承与创新,是兽医中药科学发展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2004年2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吴仪副总理在会上强调,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抓好继承创新,加大支持力度,切实推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吴仪指出,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在长期劳动和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形成的独特而系统的科学理论和诊疗方法,为人类防病治病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世纪的中医药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的变化,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以及老龄性疾病的增多,预防保健需求的增长,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为中医药提供了广阔而美好的发展前景。一定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吴仪强调,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学术本质和特色优势,同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及技术。要不懈地推动中医药理论创新和中医药的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要面向需求,面向临床,面向生产实践,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把名院、名科、名医和名厂、名店、名药的文章做大,探索中医药发展的新路子。这些精神,对兽医中药的发展无疑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人民日报也发表了内容类似的评论员文章。

吴仪上述讲话或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的核心,就是“继承创新”4个字。那么,在兽医中药领域,该继承什么?如何创新?下面谈点笔者的看法。

继承什么?吴仪说得很清楚,就是继承“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学术本质和特色优势”。笔者认为,“草根树皮”只是中药的表观形态,其科学内涵之一则是天然化学成分组合;“药性论”也决不只是对中药的感观和经验的描述,其学术本质可能牵涉到宏观整体和微观分子;至于特色优势,通常所说的“天然”、“绿色”等概括得并不准确,而组合效应已成为大多数业内人士的一种共识。

传统中药大多数情况下是几味药甚至几十味药配合在一起应用。由多味中药配合组成的复方,其化学成分非常复杂。即使是单方(单味中药制成的方剂),从化学成分看,也是一个天然小复方,因为每一种中药(主要是植物药)都含有数十种甚至上100种化学成分,是一个天然组合化学库。中药的多种化学成分作用于动物体,往往会产生多元组合效应。因此,笔者认为,组合效应是兽医中药的主要优势和特色所在。即所谓“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在这方面,中医和中兽医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如“七情和合”、“君臣佐使”、“配伍禁忌”等。古今许多良方妙剂,使中药的组合效应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

如中药组方用于畜禽的某些传染病的防治,除了因为它具有一定的直接抗菌抗病毒作用之外,就往往与它增强免疫功能、减少应激、延迟发病、缓解症状、促进病变恢复、防治并发症或继发感染等组合效应有关;也就是中兽医通常所说的,既扶正又祛邪,标本兼顾。中药防治传染性疫病的这种特色和优势,与西医防治通常所采用的主要思路(WHO称之为对抗疗法)大不相同。

当然,现代医学和兽医学也已开始认识到组合用药的优点,例如有人就提出了“鸡尾酒”疗法、集成医学、整合生理学(integrative physiology)等这样一些方法和概念。其实,这些方法和概念无不受到传统医学的启迪。

中药的复杂化学成分是其多元组合效应的物质基础。和西药不一样,其中的复杂成分会对动物体产生多元作用,有许多作用靶点。因此,有人提出了中药作用的“霰弹理论”、“分子网络理论”、“多靶作用机制”等。但中药的这种组合作用机制和多靶点效应不是随意拼凑的,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利弊消长和轻重缓急法则。

因此,合理开发兽医中药,首先就是要继承传统的组方经验,掌握配伍规律,不能任意对症选药,搞拼盘式组方。当然,现代药理和药化的实验成果也应借鉴,使中药的组合效应得到进一步升华。

如何创新?吴仪说,就是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及技术。很多现代科学技术,如现代分析技术、现代加工制造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已经开始应用到中药领域。近年发展起来的浓缩中药、微米中药和纳米中药、可视化中药等,就是中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结果。

2004年2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会上,“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的建立与实施”、“益肾化浊法治疗老年期血管性痴呆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拇指外翻及相关畸形”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牛黄体外制备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并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

华中科大同济医院蔡红姣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历经30多年的苦心研究,解决了"体外培育牛黄"的一系列技术难题,成功培育出了牛黄。近日,该技术获得了2002年度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牛黄是稀有的中药名贵药材,千百年来牛黄一直通过天然获得,所需大部分依赖进口。近年来国际天然牛黄价格居高不下,1kg牛黄价格在16~20万元之间。昂贵的价格制约了我国以牛黄为主要原料的中药的发展。在中科院院士裘法祖教授的指导下,蔡红姣教授从1972年开始进行体外培育牛黄的研制。课题组在阐明胆结石形成的原因和机理的基础上,用仿生学方法模拟体外胆石形成的生化过程,应用静电效应理论,发明了胆石分层培育技术,攻克了制备技术等一系列难关,终于获得成功。研究资料显示,体外培育牛黄的性状、结构、成分、含量、药效和临床疗效均与优质天然牛黄一致,在6万余例临床实验中,对脑中风、乙脑、咽炎等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与天然牛黄相同的疗效,是天然牛黄理想的替代品。应用该技术生产的牛黄已通过卫生部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评审,获得了国家专利并取得了国家一类中药新药证书和生产证书。这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成果,已成功实现成果转让和工业化生产。按卫生部部颁标准生产的100kg多体外培育牛黄,已经获得产值1000多万元。专家预计,5年后产值将达到8~10亿人民币。

此外,人工虎骨也已研制成功。自从我国明令禁止使用虎骨贸易和药用后,含有虎骨成分的很多著名中成药就悄然消失了。现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等单位联合研制的人工虎骨粉可替代虎骨,而且已获得了国家一类新药证书。他们的研究发现,有些非保护动物的骨骼中也含有类似虎骨的成分。于是,他们采用仿生学研究方法,首先分析了虎骨的全部化学成分,再选用其他动物的骨骼进行对照分析,最后通过合理配比,制定出与虎骨所含成分基本相似的人工虎骨配方。经检测,他们研制成功的人工虎骨其指纹图谱与虎骨几乎相同;13项实验及36个药理指标证明,人工虎骨与虎骨的药理药效指标无明显差异,完全可以替代虎骨。660例双盲临床研究也证明,人工虎骨在治疗骨质疏松和镇痛方面,与虎骨疗效一致。新药人工虎骨粉的上市至少可使36个含虎骨成分的国家标准中成药恢复生产。

据称,世界上第一个通过严格科学验证的抗艾滋病中药制剂“复方SH”也由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制成功。

3 因物而宜的开发利用

兽医中药的科学开发,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科学利用。科学利用就必须因物而宜。这里所指的“物”就是矢和的,即药物和动物。换句话说,兽医中药的开发利用必须考虑到矢和的这两方面:既发挥中药特长,又切合动物实际。在兽医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不是所有问题都适宜用中药解决。有的用中药合适,有的采取其他措施(西药成非药物措施)可能更好。那么,哪些情况最适合于用中药呢?这就要在不同种类动物和中药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因物而宜,有的放矢地开发利用。

首先,要了解中药的主要作用原理,以便与兽医实践的需要吻合。西医和中医都认为,人或动物体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调控而维持的一种动态平衡,西医称之为“自稳态”,中医称之为“阴平阳秘”。对机体疫病的防治就是要保持或恢复这种动态平衡,但存在两种不同的策略。西医采用的主要是拮抗、补充或替代疗法,简称对抗疗法。如体内缺少什么物质就从外部补充什么物质或其替代物;体内何种功能亢进就提供一种拮抗剂;有时还用外科手术切除、修补,乃至进行组织或器官的置换等。而中医采用的主要是调动自身的生命力和愈康能力,也可简称为调整疗法。《汉书·艺文志》中说:“方技者,皆生生之具”。就是说,医术是为生命的存在和健康服务的;中药作为生生之具,就是要以人或动物的生命和健康为对象,因势利导,扶正祛邪,助其自组织调节,以实现自我稳定的生态和谐。并不要求邪的彻底消灭,认为这不可能,也没必要,更无好处;也不追求药物的特异性选择作用和直接对抗、补充或替代的疗效。中医和中兽医的医学观,就是去发现和发展以“正气”为自身痊愈能力和健康能力为主旨的动员医学。

中药调动自身痊愈能力和健康能力有许多重要法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扶正祛邪。扶正祛邪的主导方面是“扶正”,“扶正”虽然包含着补充必要的物质和能量,但更本质的是对机体的自组织机制和能力的调理。(2)五脏自稳。以五行学说为工具,利用生克制化,把治疗变为对“五脏”相互关系的斡旋,使机体保持有序自稳态。(3)阴阳自和。“阴平阳秘”是机体阴阳之间相互作用自我实现的。治疗过程就是要基于阴阳自和,调于阴阳自和,效于阴阳自和。

有一些中药和方剂虽然也具有拮抗、补充或替代性治疗作用,但这不是主流,其主流是调动机体的自主调理。调动自身作用的中枢环节是阴阳自和,同时包括五脏自稳、微生态平衡等多种自组织机制。

即使是对于畜禽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中药也常以调动自身为主。我们常常会发现,对某一具体的传染病,中药的特异性方剂较少,而主要呈现的是非特异性功效。因此,许多中药方剂(如银翘散、黄连解毒汤、双黄连)的应用范围是很宽泛的。所以,有人形容中药是“一方治多病,一病多方治”。这既是中药的长处,也是中药的短处。人们之所以认为中药对传染病的疗效差,不如西药,这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中药不是不能用于防治传染性疾病,问题在于你能不能去科学地应用它。如中药在防治SARS中所起的良好作用,就已经被国内外所公认。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主办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国际研讨会2003年10月8日在京召开。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是安全的,其潜在效益主要体现在:减轻SARS病人的乏力、气短、呼吸急促等临床症状;可促进肺部炎症吸收;减低血氧饱和度低下的风险,使异常波动的血氧饱和度趋于稳定;促进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恢复、提高T细胞亚群的水平;减少糖皮质激素和抗病毒药的用量及其副作用;减少谷丙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和尿素氮异常发生率,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是安全的;单纯的中医治疗组治疗费用较单纯西医治疗组低。

围绕中药调动自身这一主要法则,针对畜禽生产上的应用目的设计处方,无疑是寻求对路中药处方的重要思路之一。当然,如果有些中药的主要作用原理不是调动自身,而是其他方面,我们也要因材施用,不必排斥。

其次,要考虑不同种类动物的生理和病理特点,看什么样的中药适合于它。传统兽医中药所遵循的运用法则,主要移植或借鉴于人医;有一部分是在以马为主要治疗对象的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此外,用于治疗牛、猪等家畜的经验也有一些。而用于治疗其他动物,可供遵循的法则就很少。

近年来,中药已越来越多地用于鸡及其他禽类,并已用于犬、猫、鱼、甚至虫类(蜜蜂、家蚕)等许多不同种类的动物。但中药用于这些动物的机理及法则并不很成熟,需要不断地探索它们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如,禽有许多不同于人或畜类的生理特点,就不能完全套用人或马牛的用药法则和方剂。有的报道和经验认为,鸡的体温较高,在用中药防鸡治某些疫病,或为了提高免疫功能时,就常用淫羊藿、肉桂、艾叶等温热药;其消化道相对较短,而且基本上不消化纤维素,故一般含植物纤维较多的中药散剂,除非采用超微粉碎,就不太适合于鸡。禽类有采食砂砾的习惯,故可将中药制成药砂,如用于鸽的“保健砂”。各种禽类之间也有差异。如对槟榔的敏感性:鸡每1kg体重的用量为1~1.5g,鸭则为0.5~0.8g,而鹅用0.5g就可能发生中毒。

至于鱼虾、蜜蜂、家蚕,其生理病理特点更是与人或畜禽大相径庭,必须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药物和给药方法。

4 融入多元发展体系

多元发展与整合,是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兽医中药的发展也要融入到这个多元体系中去。所谓多元发展体系,既包括多元分化,也包括多元整合。多元体系中的多元,只求协同和谐,不求完全一致。《国语》中早就说过:“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在实践中,中药的试验研究常以分化为主;中药的临床应用则常以整合为多。

多层次开发,就是当前兽医中药多元分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复方、单味、总提取物、有效部位、单一成分这5个层次。

在这5个层次中,复方是兽医中药开发的基础,因为它最能体现中药的组合效应,但目前国内外不太赞成处方药味很多的大复方,而比较崇尚精简方。在保持疗效的基础上尽量将大复方简化,既便于阐明药理,又便于控制质量。如按照法国和德国的植物药法规,就只可以接受4种植物以下的组方。我国传统方剂中两味药配伍的药对,可以看成是单味药与复方之间的桥梁,也是配伍的基础,复方的主干,值得重视。而且,药对也可单独应用,称为对药方,是最简单的复方。如观音散(木香 黄连)、柴黄片(柴胡 黄芩)等,就是很常用的对药方。研究药对和对药方,可以为中药复方的现代研究奠定基础。

单味药做成的制剂应用称为单方。由于单味中药尤其是植物性药材和动物性药材,大都含有复杂的化学成分,所以实际上也是一个小的复方。在兽医临床上,中药作为单方应用是很常见的,如大黄末、金荞麦散、钩吻散等。

无论是复方还是单味制剂(主要是散剂),都是直接以原药材入药,是中药开发的原始或初级层次,科技含量不高。

总提取物是指从中药材中所能提取的全部或大多数未经分离的有效成分。传统的煎剂实际上就是用水做溶媒的总提取物;如果煎汤时加酒,那么就是水和醇为双重溶媒的总提取物。当前国内外生产和应用的浓缩中药(包括单味和复方),就是用现代提取方法制得的总提取物。此外,生产实践中所常用的中药颗粒剂、合剂、酊剂、注射液等,其主要成分也多属于总提取物。如甘草颗粒、板蓝根冲剂、杨树花口服液、陈皮酊、龙胆酊、柴胡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博落回注射液,以及松针活性物、蜂花粉提取物等。

总提取物往往较好地保持了中药化学成分的天然组合状态,用量少,剂型新,给药方便。而且,中药经过工业化提取,质量便于控制,科技含量提高,因而受到用户欢迎。

据介绍,现代中药总提取物(浓缩中药),除水提、醇提外,还采用了超临界CO2提取、动态低温提取等方法,可使中药利用率比传统的煎剂明显提高。

有效部位是指从中药材中提取的部分成分或某一类化学成分。如黄芪多糖、牛至油、苦参总硷等都属于这一类。这一层次的中药,其中所含的某一类成分,从化学结构看,往往属于具有一定骨架的同类化合物群体,或称分子群,其药效的多样性大于单一成分,但却比药材及总提取物小。上一世纪,中药有效部位中的生物硷、苷类、挥发油等比较受重视;本世纪,有效部位中的蛋白质、多糖将会是中药开发的新的重要方面。

从药材中提取的单一化学成分,也称单体。如麻黄硷、槟榔硷、小檗硷、番木鳖硷、利血平、常山酮、青蒿素、延胡索酸、冰片、樟脑等。从中药材或其他天然产物中提取出来的单一成分种类很多。到目前为止,已经比较清楚的天然化学成分大药有3000种。其中很多已经成为药物,而且很难分清楚它们是中药还是西药。因为从来源看,大多数西药都是来源于天然物(其中不乏中药基源),或直接提取,或将化学结构加以改造,或仿造其结构人工合成。

在拓展应用领域方面,兽医中药也日趋广泛。如有用于哺乳动物、禽类、鱼类、虫类(如蜜蜂、家蚕)等不同种类动物的中药制剂;有用于促进(肉、蛋、奶、皮毛)产量,用于改善品质,以及用于治病保健等多方面的制剂;还有不同剂型、不同给药方法和途径的兽医中药制剂等。就畜禽生产而言,中药作为治疗药或饲料添加剂,已用于促进生长和增重,促进产奶、产蛋,改善动物产品的品质,提高免疫功能,防止应激,治病保健等诸多方面。

如果说多层次开发是兽医中药多元分化发展的重要方面,那么,中西药结合则是兽医中药多元组合发展的重要形式。

中西药或中西兽药结合的形式很多。如中西药合用、中西药合方、中药西用、西药中用、中药西制等等。

对于当前市场上越来越多的中西兽药合方制剂,笔者认为,虽然存在不少问题,但它是我国中西兽药整合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发挥中西兽药各自的特长,取长补短,提高防治效果。如果只看到中西兽药合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就完全否定中西兽药合方制剂则不啻因噎废食。实践证明,中西兽药合方得当,防治效果相当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二部)2000年版中,就收载了大黄碳酸氢钠片、龙胆碳酸氢钠片、肥猪菜、保健锭等多种中西兽药合方的成方制剂。在世界其他国家如英国和德国,也在应用天然药物与化学药物配伍制成的复方药剂。实践证明,许多中西药复方制剂已经显示出其独特的优越性。

当然,中药和西药不能随意地加在一起。化学物质之间是会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的。从药物的配伍规律来看,中药和西药配合在一起,既会产生功能相加、作用互补和毒性互制等有利的效应;也会出现作用相反、功能抵消及毒性加剧等不良后果。前者我们可充分加以利用,而后者则应尽力避免。如:某些抗生素或磺胺与清热解毒中药合用,能增强抗菌效果,还可以减少西药的用量,大大减少了西药中毒的可能性;左旋咪唑与中药淫羊藿和黄芪配伍,能增强动物的免疫功能,已用于防治奶牛隐性乳房炎;氟喹诺酮类加黄芪组成复方,既抗菌又增强免疫功能,防治效果良好;诺氟沙星与黄连或黄连素配伍,混在鳗鱼的饲料中,可用于防治嗜水气单孢菌引起的烂鳃、红脖子、烂皮病。此外,中西驱虫药合方,催肥增产中药与补充营养素的西药合方等,往往也能形成功能相加的效应。

不过,中西药配伍的负面效应也不能忽视。如痢特灵与麻黄、丹参合方可产生毒副作用,导致血压升高;磺胺与山楂、乌梅、五味子等富含有机酸的中药合方,其毒副作用也加大,对肾脏有损害;庆大霉素、新霉素与中药硼砂配伍可使其耳毒作用增强;麻黄与苯巴比妥有拮抗作用,合方会降低疗效;石膏、明矾等与四环素合用可能形成螯合物而响疗效等。此外,在中西药之间还有许多未知的配伍禁忌有待探明。

中西兽药合方制剂的应用和研究到目前为止还不很成熟,理论研究乏缺,实践经验不足,有关报道的依据有时也还不是太充分。因此,在实际应用,尤其是大批量广泛应用之前,应当进行严格的实验和验证。除做必要的药理和药化实验之外,尤其要经过反复的临床拆方实验,证明中西药合方确实比单用中药或单用西药效果好才行。而且,临床实验的设计、实验方法、数据统计等应严格按规范操作,务必使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可信度。

即使是经过严格实验并按质量标准生产的中西兽药复方制剂,也不可滥用。兽药生产厂家在中西兽药合方制剂的标签或说明书中应明确标示中西药的成分,尤其是西药的含量,以便用户在使用时能了解该制剂的组成和性质,按规定的用法、用量及适应范围使用。在同时使用多种兽药时,用户更应注意各种药物之间是否有同类药物累计超量,或不同性质药物之间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等情况。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应咨询有关技术人员或专家,必要时可先小批量试用。总之,中西兽药合方制剂的开发与应用应本着4个原则:取长补短,合理组方,切实验证,明确标示。

此外,中药与其他少数民族医药〔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回医药、苗医药、彝医药、傣医药、壮医药、瑶医药、侗医药、土家医药、朝鲜医药、畲医药、水(族)医药、仡佬医药、拉祜医药、布依医药、羌医药,以及其他国家的民族医药〕的整合等,也是多元医药体系的一部分。

WHO驻华代表Dr. Henk Bekedam在会上说,传统医学作为在全球医疗体系中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研究领域一直为WHO所认可,中国将传统医学整合融入到中国医疗体系的做法,可以作为其他国家效仿的模板。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