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霍乱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家禽和野禽,广泛 分布于世界各养禽地区。此病有高度的传染性和很高的死亡率。多年来,此病给养禽业带来 了很大的危害,阻碍了养禽业的发展。1997年6月滨州市某个体养鸡户发生了一起禽霍乱病 例,采用禽霍乱蜂胶疫苗紧急免疫,配合药物治疗的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现将诊 疗情况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滨州市某个体养鸡专业户,1997年4月从外地购入3006只10日龄京白Ⅲ系雏鸡, 入舍前免疫新城疫Ⅱ系弱毒冻干疫苗,1997年6月18号(75日龄)鸡突然发病,当天死亡106只 。由于鸡主有用抗菌药物治疗该病后多次复发的教训,于6月19日到我处求诊。
2 临床症状
病初,吃食、活动正常,次日清晨却死在舍中,有些正常吃食或在棚架上栖息 ,突然扑动翅膀,倒地挣扎几下很快死亡。倒提病鸡从嘴中流出大量粘液。部分病鸡精神沉 郁,闭目缩颈,羽毛蓬松,冠和肉髯明显紫绀。有轻重不一的呼吸困难,食欲废绝,饮水增 加。有的剧烈腹泻,粪便灰白色或淡白色,肛门被粪便污染。
3 病理剖检
取病死鸡5例进行剖检,病理变化基本相同。病鸡心外膜有大量散在出血点,心 包积液。肝脏肿大,质脆,表面布满针尖状灰白色或黄白色坏死点。肺充血并有出血和炎症 病变。出现了禽霍乱的典型病变。
4 实验室检查
4.1 镜检:用病鸡的心血、肝脏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两端着色 的短杆菌,呈革兰氏阴性。美兰染色镜检呈两极浓染的短杆菌。
4.2 细菌培养:取病鸡的心血、肝脏组织分别接种马丁琼脂培养基,37℃ 培养24小时,长出灰白色、湿润的圆形小菌落,半透明。
4.3 生化培养:利用分离培养的菌落作生化试验,结果表明:该菌能发酵葡萄糖、果糖、甘 露糖、蔗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肌醇、鼠李糖、水杨苷和菊糖,靛基质、过氧化氢酶、氧化酶和硝酸盐还原阳性,尿素酶阴性,在麦康凯培养上不生长,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发育不 良或不生长。
4.4 动物试验:取病鸡鸡肝1:10组织混悬液,肉汤培养物分别皮下接种3 只小白鼠,0.1ml /只,18-36小时全部死亡。取死亡小白鼠的心血、肝脏涂片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两极浓染 的短小杆菌。
5 防治措施
5.1 死鸡集中深埋、病鸡排泄物,垫料全部焚烧。将鸡舍、运动场地、饲槽、 饮水器具和周围环境打扫清洁,然后用5%菌毒敌进行彻底消毒。
5.2 紧急预防接种:用禽霍乱蜂胶疫苗1.0ml对发病和未发病的鸡只统一 胸部肌肉注射。
5.3 药物治疗:紧急免疫接种的同时配合药物治疗。病鸡日粮中拌入0.4% 的磺胺甲基嘧啶,连用3天。在鸡群饮水中加入0.1%必杀灭消毒剂,连用5天。 由于及时采取了综合防治措施,迅速控制了疫情,于第3天停止死亡恢复健康,未再复发。1 998年3月又入舍1000只,于40日龄接种禽霍乱蜂胶疫苗,至9月份未发生禽霍乱疫情。
6 小结与讨论
6.1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变特征和实验室检查以及防治效果,确诊为 鸡霍乱。
6.2 该鸡主养鸡多年,由于消毒方式欠妥,鸡场、鸡舍累积污染,造成了鸡霍乱的暴发。
6.3 传统防治方法未能妥善解决预防和治疗的矛盾,据B.W.卡尔尼克著述,抗菌药物治疗 只 能减少死亡35%-75%,长期使用易生产耐药菌株或导致菌群失调而继发感染,且成本高,效 益低。过去用氢氧化铝灭活苗,弱毒冻干苗进行紧急预防注射,弱毒冻干苗注射前后一周不 能使用抗菌药物。
6.4 我们用禽霍乱蜂胶疫苗进行紧急免疫并配合药物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关键在于疫苗的佐剂具有广谱生物学活性,注射最初几日内能显著提高机体的非特异防病能力和药物协 同作用,起到很好的治疗和预防效果,随后(5-7)产生特异性应答而扑灭疫情。
6.5 我们采取相似措施对市内3万余羽、40-160日龄各品种鸡进行紧急防治,取得了同样的效果,证明紧急注射禽霍乱蜂胶疫苗防治效果是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