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兽医药的应用现状
目前兽药应用在发生着以下变化:
从以防治大家畜(牛、马)为主转而趋向防治中、小畜禽(猪、羊、禽等)以及鸟兽鱼虫等特种经济动物;
从以个体治疗为主转向群体防治,如鸡的群体用药;
从以防治结合为主转向以防为主;
从以防治疾病为主转向既要防治疾病又要提高生产性能等。
随着这些转变和养殖业的日益兴旺,中兽药从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又重新得到了扩展。
目前国内中兽药仅占兽药市场份额的20%左右(主要为散剂),据行业统计表明,每只鸡一年使用兽药量平均为1.5元,每只生猪的平均使用药费为5元。国内每年禽用兽药的交易额在180多亿元左右,猪用兽药的交易额在25亿元左右。再加上草食家畜、渔业等兽药合计为200~250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中兽药的市场容量非常大。
目前兽药厂家生产的各种中兽药制剂有4000余种,但中药生产技术、设备更新缓慢,(开发的新剂型、新品种较少)造成产品老化,不能适应现有的市场需求,面临关停并转或勉强维持的局面。
二、中兽药的研发现状
1.近年来三类以上的新中兽药产品或制剂申报和批准的很少。
2.地标升国标中,中兽药产品通过率低,仅为15%。地标升国标的产品可分为3类,一类是直接升国标;一类是允许受理,但产品材料不完全,需要重新补充书写材料;一类是直接列入废止目录的。只有和一些专业院校联系较紧密的企业,由于其材料准备和书写较规范,直接升国标的通过率较高。
3.中国兽药典新增中药品种较少。《中国兽药典》1990年版二部收载中药成方制剂81个;2000年版二部收载成方制剂183个,增加102个;而刚刚出版的2005年版《中国兽药典》拟增加的新中兽药制剂11个,15年间中兽药品种仅增加113个。
由此可见,中兽药新制剂、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力度明显不够,而且中兽药的剂型没有明显改变,还是以传统散剂居多。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兽药产品的科技含量不够,缺乏中药及其制剂质量的控制方法和评价方法以及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等(导致颗粒剂、注射剂的发展受限制),不能适应畜牧养殖业的高速发展。
三、目前我国中兽医学的研究动态
1.对新型免疫刺激复合物及其佐剂作用的研究
浙江大学胡松华研究发现,人参皂甙在体内外可显著提高奶牛血液和乳中嗜中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功能;人参总皂甙对猪丹毒疫苗,人参皂甙Rb1对奶牛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人参总皂甙、人参单体皂甙Rb1和Rg1对猪细小病毒(PPV)疫苗有显著的佐剂作用,并且主要增强IgG2免疫反应;人参皂甙和氢氧化铝铝胶混合协同发挥佐剂作用。有关人参皂甙免疫佐剂用途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02110578.2)。
2.对中药成分的免疫增强作用及新型免疫增强剂的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胡元亮运用免疫学技术,比较了10种中药成分的免疫增强作用。通过临床实验,比较了两个中药复方对新城疫疫苗和兔瘟苗的免疫增强效果。结果表明,第二个中药复方的佐剂作用稍优于油佐剂,低剂量为最佳剂量,基本完成了新型免疫增强剂的研究。
3.对中药促孕保胎作用的细胞和分子免疫学机制的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钟秀会研究发现,黄芩成分对母胎界面免疫调控研究,在生殖免疫方面,针对早期胚胎丢失开展了生殖免疫学机理研究,发现自然杀伤细胞、CD4+、CD8+T淋巴细胞、F4/80+巨噬细胞,γ-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2等有关细胞因子参与子宫局部的免疫调节,研究证实中药(黄芩、白术等)保胎的作用在于降低子宫免疫细胞数量,抑制子宫内有害细胞因子水平和提高子宫有益细胞因子的含量。
中药(黄芩、白术等)能提高实验动物胚胎移植的胚胎着床数,降低子宫组织中IFN-γ的含量,使IL-10的含量增多,NO含量降低。使用中药复方使米非司酮促流产组实验动物的Th2型细胞因子如IL-4、IL-10上升,IL-2、IFN-γ的含量显著下降(P<0.01),为中药保胎基础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对于提高母畜繁殖力、提高转基因动物和克隆动物的胚胎着床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4.健脾消食中药对鸭胰腺外分泌的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许剑琴,河北农大钟秀会等研究发现,山楂可促进胰液总量、使淀粉酶活性增加;党参可促进蛋白含量、胰淀粉酶、胰脂肪酶活性的升高,具有促进胰腺外分泌和机体消化吸收功能。
5.“健鸡散”对鸭胰液分泌调节作用的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中兽医学院史书军、张磊、钟秀会研究发现,党参、黄芪等中药对鸭胰液分泌的影响及四君子汤、健鸡散等对鸭胰液分泌的影响,从一个重要方面揭示了健脾消食学中药的药理学机理,丰富了中药药理学的有关内容。同时为当前的中草药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知识。当前国外资料尚没有检索到中草药或其他天然药物影响鸭胰液分泌影响的研究资料。关于补气健脾中药和方剂的研究大多局限在调节胃肠运动,改善其节律方面,而对消化腺的影响较少。资料表明健脾中药所谓的“健脾”的主要机制之一为促胰液分泌。
中药方剂“健鸡散”可以调节和增强试验动物的消化功能,促进动物的生长,维持机体的正常状态。
6.对脏腑经穴磷酸二酯酶同功酶分布与中草药归经的研究
北京农学院陈武应用中草药抑制PDE的活性和表达能够有效地提高环核苷酸的水平,从而使第二信使的作用得到放大。抑制PDE的表达是中草药作为其抑制剂的作用机理之一。中草药对中国小香猪PDE基因表达的调节是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对PDE的选择性抑制剂进行筛选。目前,通过RT-PCR的方法,完成了对中国小香猪心、肝、脾、肺、肾、肌肉、乳腺、卵巢等组织PDE基因表达的测定。正在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对以上这些组织PDE各基因的表达量进行比较,之后将进一步研究中草药对各种组织PDE基因表达的调节及其归经。
7.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抗猪肠道大肠杆菌病的中药有效成分方剂研制及机制探讨”
北京农学院穆祥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进行白头翁汤抗肠道大肠杆菌病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探讨,两年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国内外首次成功培养了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并已形成细胞系;
发现并确认了肠道大肠杆菌毒素特异性或原始性作用细胞为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
发现并确认了中药成分特异性或原始性作用细胞为微血管内皮细胞;
发现并基本阐明了中药方剂治疗大肠杆菌病的有效成分及其机制。
另外,还有对中草药抗新城疫病毒活性及多靶点作用机理研究(东北农业大学,张秀英)、苦豆子粕对鸡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杨英)、中药新促孕液防治母畜子宫内膜炎的机理研究(南京农业大学,胡元亮)等等。
四、中兽医药的发展方向
针对我国中医药的发展现状,国家科技部会同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等八部门制定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其战略目标是:
构筑国家现代中药创新体系 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集成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制药企业等多方面力量,通过整体布局、资源重组、机制创新,构筑研究开发体系完整、技术装备先进、人才结构合理、创新能力较强、管理科学规范的现代中药创新体系。
制定和完善现代中药标准和规范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加强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建立和完善中药种植(养殖)、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的标准和规范,保证中药产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
开发出一批疗效确切的中药新产品在保证中药疗效的前提下,改进中药传统剂型、提高质量控制水平。加快疗效确切、使用安全、质量可控的中药新产品的开发。
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药产业 重点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跨国集团。形成有利于整体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发展和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药产业。
作者:钟秀会 河北农业大学中兽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