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对不同品种、日龄及性别的鸭均可感染,在鸭群运销旺季和低洼多水的污染地区最易发生和流行,成鸭发病及死亡较多,雏鸭则较少大批发病。其传染源主要是病鸭和带毒鸭,以及其他带毒的水禽、飞鸟之类。
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2~4d,病鸭初期表现精神萎靡,头颈缩起,呼吸困难,常伴有湿啰音,食欲降低,渴欲增加,不愿下水;两肢发软,步态蹒跚,经常卧地,难于走动,驱赶时两翅扑地而走;眼四周湿润、怕光、流泪,有的因附有脓性分泌物而两眼粘合;鼻孔内流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部分病鸭头颈部肿胀;体温急剧升高达43~44℃,呈稽留热型;病鸭下痢、排绿色稀便,有时为灰白色,肛门周围羽毛被污染,常附有稀粪结块。后期,病鸭体温下降,体质衰竭,不久死亡。产蛋鸭群的产蛋量减少30%左右,随着死亡率的增高,可减产60%以上,甚至停产。病鸭在出现症状后1~5d内死亡。剖检可见全身性急性败血症特征,全身的皮肤、浆膜、黏膜和内脏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性斑点或坏死;皮下组织胶样浸润;口腔舌下部、喉部周围有溃疡灶,口腔粘膜有伪膜覆盖,剥落后呈鲜红色溃疡,食道粘膜有纵行排列的灰黄色伪膜覆盖;肝脏的早期病变为出血性斑点,后期出现大小不同的灰黄色坏死灶,周围环形出血,中心有小出血点;脾脏黑紫,体积缩小;心内外膜均有点状或刷状出血;胸腺和腔上囊也有出血性病变;产蛋期母鸭的大小卵泡呈弥漫性出血,切开流出红色浓稠的卵黄液体;腺胃与肌胃交界处的粘膜出现出血带;整个肠道有出血性卡它性炎症,肠粘膜有坏死灶;泄殖腔粘膜充血、出血、水肿,严重时粘膜松弛外翻,粘膜面附有黄绿色伪膜,不易剥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