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剖检所见到的鸡腺胃肿大,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多病因的鸡病症候群。就其病原,多数腺胃肿大性疾病与如冠状病毒、呼肠弧病毒(REO)等有关,也有推测与肠病毒、细小病毒、非典型轮状病毒和类披膜病毒等有关联。的确,我国自1994年开始在一些地方出现过一种以鸡的腺胃肿胀、腺胃乳头溃疡为特征的传染病,并一直持续不断发病。国内文献报道的病例描述多数表现与国外报道的鸡的腺胃炎症引起肉鸡饲料转化率低、发育不良和佝偻病较为相似,但又不是完全一致。
针对国内鸡群发病的共性,一旦感染发病,除明显的腺胃病变(腺胃肿大如乒乓球状为特征)和较低水平死亡外,多数还引起生长停滞及淋巴样器官病变,这种腺胃炎的表现很可能是多因素(如REOV、甚至包括AIH9感染等)合并或混合感染所致。由于腺胃肿大不易鉴别诊断,给实际防控带来困难,因而多数人在防治思路上总希望能够用一种疫苗一针就可以解决这个所谓的传染性腺胃炎。因此有必要就临床剖解多见的腺胃肿大作一鉴别诊断,以期提供合理的防控思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一、鸡腺胃肿大症候群病因类型
从我国过去和现今发病鸡只的剖解和诊断再综合文献的归类分析,引起鸡只发生腺胃炎症病变的病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可归纳为下列两方面:一是病毒引起的疾病变化,如冠状病毒、免疫抑制性病毒、H9亚型禽流感病毒(AIV-H9)等,二是因为细菌性因素加之饲养管理不良、饲料霉变等因素引发的腺胃病变。
(一)传染性腺胃炎
最早由王永坤等人发现,后来朱国强等人的实验研究证实了其发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并分离到H95病毒株。王玉东等人也在同时在山东青岛及附近养鸡场20~90日龄蛋用育成鸡肿大的腺胃组织中的分离到毒株定为QXIBV株。刘田生等人也在天津同时分离到能引起鸡腺胃病变的病毒。虽然对该病的鸡胚病毒分离、自然病例的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单克隆抗体等方面研究取得进展,但缺乏动物回归发病的成功报道。周继勇通过试验观察比对发现其病原虽然是冠状病毒(其分离到的毒株定为ZJ971株),但其生物学特性包括致病性等均与引起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的冠状病毒有所不同,故建议暂定名为鸡传染性腺胃炎病毒(IPV)。褚艳丽等在泰安地区的腺胃炎病鸡群中分离到TA毒株,在SPF鸡胚稳定传至第6代,病毒具有致鸡胚规律性死亡和典型致胚胎病变特征。TA株感染鸡胚尿囊液提纯的病毒经负染后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大小为80nm~160nm,有囊膜,表面有纤突,呈典型冠状病毒形态。病毒无直接血凝性,但经10g/L胰酶处理后能凝集鸡红细胞。对病毒进行了ELD50测定、对NDV的干扰试验和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病毒均呈现冠状病毒的特性和与自然病例相似的病理症状。
1.流行特点
该病的发生有比较大的局限性(即发病多集中在一个地理区域,如在东北、山东、河南零星发病),发病鸡群大多来源同一个种鸡场或同一品系的鸡种。不能同居感染或水平传播能力弱。有的鸡场同一日龄两批不同来源和不同品种的鸡苗,表现一批发病,另一批则不发病。
此外,饲养管理良好的鸡群不表现临床症状或发病很轻。当有发病诱因时,鸡群则表现出腺胃炎的临床症状。诱因包括:饮水温度过低,饲料营养品质差、或霉败变质等;一些垂直传播的病原或污染了鸡网状内皮增生症(REV)、鸡贫血因子(CAV)的马立克氏病疫苗,也很可能是该病发生的主要病原。
2.临床症状
病鸡初期表现精神沉郁,缩头垂尾,翅下垂,羽毛蓬乱不整,采食及饮水减少。继之发病以流泪,肿眼,伴有呼吸道症状为主,伴有极度消瘦,拉稀和死亡为特征。鸡只生长迟缓或停带,体重增重停止或逐渐下降,有的鸡体重仅为正常鸡的50%或更少。鸡体苍白,极度消瘦,饲料转化率降低,粪便中有未消化不良的饲料。有的鸡有流泪、肿眼及呼吸道症状,排白色或绿色稀粪。
3.病理剖检
表现为腺胃肿大如球状,腺胃壁增厚,腺胃粘膜出血溃疡,腺胃乳头平整融合,轮廓不清,可挤出脓性分泌物的腺胃炎症变化。有的乳头已融合,界限不清,肌胃萎缩,胸腺、脾脏及法氏囊严重萎缩;肠壁菲薄无物,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性炎症。
4.病理诊断
用疑似病鸡的腺胃组织匀浆,人工接种健康雏鸡,出现典型症状。对人工感染病例进行了系统的病理学观察,与自然病例的病理变化基本相同,大体病变如腺胃显著肿大;主要组织学变化为腺胃粘膜充血、出血、炎性水肿和浅层坏死。其病原通过鸡胚盲传 5~ 6代,电镜观察到典型的冠状病毒。
5.免疫学试验
荣骏弓等将腺胃分离病毒IBV-D971株在SPF鸡胚上连续传至120代,培育出了一株毒力明显减弱,并且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腺胃病变型弱毒株(IBV-D971株),IBV-D971 F105代毒力明显下降,以109.25EID50接种1日龄SPF鸡5/5无不良反应。IBV-D971 F105代毒连续通过1日龄SPF鸡体5代,未见毒力返强,以103EID50免疫1日龄SPF鸡,攻毒后5/5保护,对照5/5发病。
传染性腺胃炎是一种包含了细菌性和病毒性复杂病因的疾病。因此,在预防控制该病时,应该针对病因进行相应的防疫控制,绝非单一方法能够起作用的。
(二)肉鸡黑腺胃病
1.病史调查
该病最早见于3日龄雏鸡,多发于 5~7 日龄的肉雏鸡,表现为发病快、死亡率不高。该病的病程一般多为一星期,至12日后发病和死亡逐渐减少,缓慢恢复为正常。鸡舍空气环境质量差常是发病的诱因。
2.剖检特征
病死鸡解剖以腺胃发黑为主,发黑的程度随病情轻重而呈浅灰/黄色、淡黄色,严重时呈黑色;腺胃发黄变黑时同步表现为肝脏也发黄变黑。腺胃肿大的程度较小,腺胃乳头没有明显的出血,但有的乳头有溃疡。其它特征可见脾脏出血坏死、肾脏出血坏死等。
3.诊断
对黑腺胃病鸡做PCR诊断,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阳性对照呈现在同一条目标条带上;由此判断为疑似变异性IBV引起。由于雏鸡所喂饲料是无鱼粉配方饲料,故而排除有认为是腐败变质鱼粉中毒的疑虑。
4.预防控制
无特效药治疗。注意把煤烟排出鸡舍外;保持热风管升温的使舍内不同角落的温度一致。进鸡苗前应预热鸡舍,进鸡苗时的舍内温度应保持在37℃以上。 父母代种鸡应做好IB的免疫,使得后代雏鸡有较好的母抗保护。进鸡苗时应该即时作新支二联SPF活疫苗的眼部和呼吸道局部免疫,避免早日龄感染;良好的免疫对控制发病有较好的帮助。
(三)其它病因引起的腺胃病变
实际上,腺胃是禽类复合胃的腺体部分,是与哺乳动物截然不同的特殊消化器官。同时腺胃也是消化道的门户,在防疫病原入侵时是第一道隘口。因此一旦病原从饲料和饮水进入消化道时,首先侵害的是腺胃。由于腺胃体的分泌口在腺胃乳头的中央,此处的血管不是特别丰富,因此极易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如出现炎性充血和肿胀等。所以,临床剖检所见的腺胃肿大只是复杂病原在腺胃部位的一种表现,把这种以腺胃肿大为主的、兼有肠道炎症变化、免疫器官损伤等病理变化为主的疾病应称之为鸡的腺胃肿大症候群。
1.感染REV引起腺胃病变
有的腺胃肿大,单独用冠状病毒攻毒鸡只很难回归试验成功;实际上与使用污染了REV的马立克疫苗或鸡痘疫苗有关。因为传染性腺胃炎在一些流行地区同群扩散能力差,结合病鸡的腺胃壁增厚,水肿,乳头肿胀出血,乳头界限融合,和肌胃萎缩,胸腺、脾脏严重萎缩;肠道有黏膜脱离与出血症状等,正与REV的发病特点一致。有人也从发病的鸡只中分离到REV[18],并证实REV可致使腺胃肿大。因此在生产上注意使用没有污染的疫苗,避免IB和REV混合感染,有利于控制IP的发病。
2.感染REOV引起腺胃病变
Page, RK等最早在国外认为这种以腺胃炎证和肉鸡吸收障碍综合症的疾病与REO有关,并在1日龄REO母抗低水平的肉鸡中回归试验成功。国内,沈美艳等从患有鸡传染性腺胃炎的病鸡肿胀腺胃中分离到的一株病毒,经过病理组织学、免疫学试验、病毒毒力等系列试验对该病毒株进行了系统鉴定,发现在病鸡腺胃细胞中有包涵体,病毒粒子呈圆形,无囊膜,与鸡呼肠孤病毒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在琼扩板上形成沉淀线。分离株病毒可致SPF鸡胚发育迟缓,胚体出血,在绒毛尿囊膜上形成痘斑,攻毒7日龄雏鸡表现与自然发病鸡相同的病状和病理变化。动物实验表明,该REO属成员病毒是鸡传染性腺胃炎的原因之一。
3.感染ALV引起腺胃病变
孙淑红等在有腺胃肿胀、腺胃乳头出血和有白色渗出物的140多天的开产尼克商品蛋鸡中分离到ALV,分离率9/10;且4/10与REV共感染。在感染鸡的腺胃组织中观察到淋巴细胞增生,证实了ALV导致蛋鸡腺胃肿大。
4.感染NDV引起腺胃病变
吴延功等最早在研究这种以腺胃肿胀,生长严重受阻为特征的传染性腺胃炎时,对肿胀的腺胃组织进行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观察,发现病鸡的腺上皮细胞以网状细胞组织增生为主,肿胀的细胞内有大量的空泡样结构,与MDV、ALV所致的变化有明显的区别;从腺胃组织的超薄切片中观察到4种病毒颗粒, 其中有3种业已证明分别为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冠状病毒和新城疫病毒等。是单独发病抑或协同致病,未作深入研究。但是,有关NDV引起腺胃肿大、腺胃乳头出血已经是临床诊断ND的重要病征是公认的。
5.感染AIV-H9引起腺胃病变
临床剖解观察和实验室检测发现:惟患AIV-H9的病鸡腺胃内积大量痰液、腺胃壁增厚,腺胃乳头溃疡/甚或出血,外观腺胃也肿大;但是其肿胀是呈纺锤形,与传染性腺胃炎的球状肿大不一样。同时,惟患AIV-H9病鸡的死亡率也比单纯性的腺胃大;可区别这两个病。
6.感染IBDV引起腺胃病变
肉鸡惟患腺胃炎可引起腺胃的病变,如感染IBDV的鸡只可引起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出血等变化。M. J. Pantin-Jackwood等用腺胃炎的组织均浆口饲感染1日龄商品代IBDV和IBV母抗阳性肉鸡和1日龄抗体阴性的SPF,在7天和14天时发现两种鸡均出现腺胃腺管上皮细胞坏死和淋巴渗透浸润;感染的SPF肉鸡进而发生传染刑法氏囊病,RT-PCR检测到IBDV。 同时用RT-PCR检测到IBV所致的肾炎。而感染的商品代肉鸡肾炎轻微,RT-PCR检测不到IBDV,但查到了IBV。 该两类鸡只用RT-PCR检测不到REOV和NDV;用PCR检测到不同程度的腺病毒。组织学切片在用于口饲的腺胃炎腺胃组织中和感染均未发现细菌。用康复期血清作间接荧光抗体对腺管上皮细胞胞内染色,超薄电镜切片在这些感染7天后的腺管上皮的胞质中发现直径大约120nm的病毒粒子;腺胃炎的组织均浆鸡胚传代能分离到的病毒能引起鸡只发育矮小;这些鸡胚尿囊液用RT-PCR检测IBV阳性。
但有趣的是:M. J. Pantin-Jackwood等在自然发生的鸡传染性腺胃炎的腺胃中通过光镜、免疫组化和RT-PCR未检测到IBDV,IBDV不直接引发腺胃炎或诱发腺胃细胞凋亡。为何2005年同样是他们有承认IBDV可致腺胃炎发生呢?原因之一是对传染性腺胃炎认识的深入,更重要的原因是本身该病的病因不确定性。所以,G. R. Huff,等[25]早在2001就试验证实鸡传染性腺胃炎是由病毒和细菌多病因而复合致病的疾病;M. J. Pantin-Jackwood等[10]更是在2004指出惟患传染性腺胃炎的病鸡存在免疫抑制。
二、鉴别诊断
从病原上区别:引发以鸡腺胃肿大为主症候群多为病毒性因素,冠状病毒、REOV、REV、ALV、NDV、AIV-H9和IBDV等,这就不难从临床剖解和试验室进行鉴别诊断。
在临床上,由于这些病毒常常是不定组合的共感染,给诊断带来困难。所以必须结合相应地试验室做鸡胚接种、PCR甚或免疫组化分析。但是由于涉及的病原较多,要想完全对其诊断清楚,检测费用也是难以承受。
三、防制措施
由于对腺胃炎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所以我们将凡是剖检有鸡的腺胃肿大为主的病变都称为腺胃肿大症候群;其病原复杂,生产实际很难区别开来;因此其防治措施应该以综合性为主。
(一)针对病原免疫好种鸡,使母抗有效保护后代雏鸡
商品肉鸡由于饲养周期短,希望有比较好的母源抗体保护。因此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区域性鉴别诊断,找出其发病的主要病毒株,针对这些病毒如IBV、REOV等免疫好种鸡。
(二)注意搞好鸡场生物安全,避免并从外侵入
一些检测试验表明,商品代雏鸡在2周龄前鸡群的病毒阳性率不高,而其种鸡群免疫抑制性病毒的阳性带毒率不高;但在雏鸡中后期的生长时却常惟患腺胃肿大症候群,经常搞不清并从何处来。发病鸡场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搞好生物安全,IBV或者免疫抑制性病毒水平扩散传播到鸡场引发疾病。因此要特别重视鸡场日常性消毒,避免从外面带毒入场。
(三)做好雏鸡IB坚强的常规免疫,避免疫病的发生
一些鸡场由于接鸡前未预热升温,出壳雏鸡运送途中保温不够、应激偏大,致使鸡只进入鸡舍就小病不断,不敢贸然免疫。这就必须注意每一个细小环节,保证鸡只健康,减小应激,做好坚强的ND+IB的常规免疫,保证有足够好的局部粘膜保护和足够高的循环抗体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