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疫是危害我国养鸡业的主要疾病之一,养殖户虽然广泛使用各种新城疫疫苗,免疫和频次也远远超过世界水平,但新城疫特别是非典型新城疫仍时有发生,给养殖户造成严重损失。目前正值秋末冬初,是新城疫的多发季节,而且河北邯郸及河南的部分地区新城疫呈地方性流行,为此,本刊特刊发了本期技术专题:非典型新城疫的防制。
鸡非典型新城疫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新城疫(ND)作为危害当前我国养鸡业的一种主要疾病之一,日常生产中养殖户虽然广泛使用各种新城疫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免疫密度和频次也远远超过世界水平,但新城疫(特别是非典型新城疫)仍时有发生,并给养殖户造成严重损失,非典型新城疫已经成为养禽业的第一杀手。
一、流行现状
发病日龄和季节 任何年龄的鸡均可发生,但30日龄、80日龄、200日龄左右的鸡群多发;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多发、高发。
症状和病变特征 缺乏症状,连续死亡。表现为蛋壳质量差、软壳蛋、白壳蛋增多,入孵率低;常突然发病,产蛋下降,有的下降20%~30%,有的下降5%左右,一般经7~10天降到底,回升极为缓慢,且出现部分假产鸡;患鸡衰弱无力、精神萎靡,伴有轻微呼吸道症状,死亡率一般较低。
大多数病例肉眼病变不明显,目前诊断的主要依据是喉头气管充血、出血,小肠卡他性炎症,有时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等,但往往需要剖检多个病死鸡,将不同鸡不同病变凑在一起,才可见到新城疫固有病变。
二、主要发病原因分析
1.毒力增强且污染严重
不少专家和学者试验证明,近年来新城疫病毒毒力已增强。绝大多数养鸡场始终存在新城疫强毒,即表面上看似非常健康的鸡群其实都带毒并能排毒。鸡群高带毒率的原因,一方面是强毒日积月累形成的环境污染,由于消毒不力,病毒得不到削减反而增加;另一方面,鸡群中总有不少鸡处于临界免疫保护水平之下,这些鸡易受感染,感染后又成为新的带毒和排毒者,排出的病毒又传染给鸡群中抗体水平下降或不足的个体,从而导致病毒在鸡群中重复感染、循环出现、长期存在。此外,病毒同样会传播和感染临近的鸡群或鸡场,造成病毒长期存在于鸡舍小环境和周围大环境中。
2.免疫失败
疫苗质量参差不齐 质量不好的疫苗容易出现病毒含量不够、疫苗携带垂直传播性疾病等问题,从而导致免疫失败。
免疫程序不当或不合理 也是造成非典型新城疫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多数养鸡场,尤其是农村散养户在不了解疫苗的使用方法情况下,为了图省事几种疫苗同时免疫,导致病毒间相互干扰,发生免疫失败。有的用户为了节约疫苗成本,免疫一次或推迟二免,导致抗体产生空白期。还有的用户认为免疫越多越好,于是超剂量免疫,导致免疫麻痹;频繁免疫,导致抗体始终处于低水平状态。
免疫方法不当 目前众多用户对新城疫活苗的免疫均采用省力的饮水法,但饮水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最好的方法为喷雾,其次是滴鼻、点眼免疫。
注重体液循环抗体 忽视局部黏膜抗体,此为高抗体下发生新城疫的主要原因。
3.机体本身的因素
健康因素 疫苗一般接种健康鸡才可产生良好的免疫效果,饲养管理差、营养缺乏、鸡群体质差、均匀度差的鸡群接种新城疫疫苗,不会产生良好的免疫效果,甚至会引起免疫失败,出现新城疫的散发。
生理性因素 一是产蛋对鸡造成的应激,二是由于产蛋量迅速增长,且多产双黄蛋,从而抗体随着卵的产出而较快流失。
心理性应激 开产前鸡只会出现采食量轻微下降、躁动不安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产蛋给鸡只造成了心理性应激,使其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导致抗病力下降。
免疫抑制 在育雏阶段得了传染性法氏囊病或隐形感染携带马立克病毒、鸡传染性贫血因子病毒、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病毒、禽白血病病毒等,导致免疫器官和功能受到损害,降低鸡群抵抗力,和鸡群对疫苗接种的应答反应,导致发病。
4.生物安全措施不力
一些养殖户为了降低饲养成本,贪图一时小利,对鸡舍不进行环境和带鸡消毒,对患病鸡和死鸡乱仍乱丢,粪便不做任何无害化处理,将病毒四处扩散,严重污染环境危害他人。
三、诊断
此病是在经过免疫后发病,所以临床症状不典型,给兽医工作者在诊断上增添了很大的麻烦,以致不能及时的诊断并加以治疗,但通过本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不难做出初步诊断,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流行病学
注意发病的鸡群是否处于高发日龄,若处在高发日龄,应引起怀疑;
在遇到没有明显诱因的前提下,出现呼吸道症状,安静时听见鸡群发出明显的“呼噜”声,首先怀疑是否是发生新城疫,排除后再考虑是否为其它呼吸道疾病;
查询发病时距离上一次免疫多长时间,使用的疫苗和免疫方法。若未及时二免或疫苗质量、免疫方法出现问题,应引起怀疑;
看产蛋鸡产蛋量是否明显下降、蛋壳颜色是否变白?鸡群的精神、食欲是否较差?因为感染非典型新城疫的产蛋鸡产蛋明显下降,幅度为10%~30%,同时软壳蛋增多,蛋壳褪色,病鸡食欲减退或废绝。
(二)病理解剖
发现直肠和泄殖腔的条状出血,就可初步怀疑。一旦发现
肠道和盲肠扁桃体发生如非典型新城疫的变化,则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在鸡群怀疑的基础上,多剖检或连续几天跟踪剖检死、病鸡,综合观察、汇总,作出判断;
最后诊断卵巢的卵泡是否变形、充血。
在实践中仍难以确诊时,可借助于双份血清(发病初期和发病后15~20天采集的血清)HI抗体的监测,如两次结果相差较大,证明本次疫病是新城疫感染所致。
四、防控策略
新城疫发生后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疗,因此稳定地控制本病的发生显得十分必要。控制新城疫的发生必须贯彻“预防为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的方针。预防此病,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鸡场兽医卫生防疫措施,使鸡只得以正常生长发育,从而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止各种疫病发生。在工作实践中,实验证明鸡群的抗体跟鸡群的体重呈正相关。下面是华都峪口禽业公司84日龄鸡群在免疫后20天的抗体结果:
因此,培育体重达标、均匀度好的鸡群是防止各种疾病发生的前提,只有合格的鸡群,才能确保抗体的均匀度有效,保证各项免疫的顺利进行。
2.确保雏鸡来自于健康的种鸡 从而避免上述的免疫抑制病的存在,同时也能保证雏鸡的母源抗体高效,顺利度过育雏期。因此必须选择信誉好、产品质量高、技术服务完善、经济实力强的供雏单位。
3.制定科学有效的免疫程序 确保抗体有效高效,避免出现免疫空白期。
4.确实做好免疫工作 重视一日龄的免疫工作,但经过长途运输的鸡群,必须让鸡群适应鸡舍环境后隔日再免,以避免造成呼吸道的损害,影响免疫效果。不管母源抗体水平如何,此项免疫不能省略。虽然刚孵出的雏鸡有母源抗体的保护,但是未经疫苗免疫的雏鸡呼吸道和消化道无局部免疫力,并且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健全,所以,一日龄用弱毒苗作基础免疫还是必要的,这样不但可以使一部分雏鸡获得主动免疫力,包括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局部免疫力,还可以降低二免的副反应。
使用正确的免疫方法 育雏阶段尽可能采用滴鼻、点眼的方法,4周后采用喷雾的方法,好处在于更能增强黏膜的局部免疫力,并且范围更广。尽量少用饮水法,因为饮水法受水质、水量、疫苗量、pH值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免疫失败。下面是对育成鸡采用喷雾与点眼两种免疫方法产生抗体的比较:
定期做好免疫监测工作 发现抗体水平偏低或参差不齐时,应分析原因并对免疫程序作适当调整,及时加强免疫。免疫监测的HI试验能大体反映体液免疫中其它抗体的出现、增长和消长规律,有一定的代表性。一般地说,HI效价在6以上时,可以避免大量的死亡损失,8以上基本上可以避免死亡损失,10以上基本上可避免产蛋的急剧下降。
正确了解抗体的消长规律 有利于正确判断鸡群的健康状况。无论鸡群在育雏阶段做了何种免疫,前三周抗体总是呈下降趋势,三周后抗体回升。因此,育雏阶段必须封栋饲养,认真做好带鸡消毒工作,以防病毒“乘虚而入”。
5.加强生物安全措施 采取各种手段,防止病毒的传入和交叉感染,阻断传播途径,认真做好环境的治理和消毒工作,消灭病毒。加强饲养管理,提供鸡群全价饲料日粮、舒适的环境条件(通风和温湿度),减少环境应激,以提高鸡群的综合抗病能力,提高机体对新城疫疫苗的免疫应答,减少非典型新城疫的发生。
尽管新城疫病毒的毒力已增强、基因型也有变化,但血清型没有明显变化,在做好生物安全措施外,对鸡群进行科学合理的疫苗接种,仍然是相当有效和必须坚持的做法。新城疫病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日常的工作环节不到位。只要我们认真做好各项日常工作,把好防疫关,非典型新城疫是完全可以战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