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毒性肠炎又称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死亡率、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的主要特征是头颈肿大、高热、流泪、下痢、粪便呈灰绿色,两腿麻痹无力。发病后期体温降低至正常体温以下,最后衰竭死亡。 鸭瘟对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但以番鸭、麻鸭和绵鸭最易感,北京鸭次之。在自然感染条件下,成年鸭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30日龄以内的雏鸭却较少发病,但在人工感染时,雏鸭却较成年鸭容易发病,且死亡率也高。
鸭瘟病毒的潜伏期为2—4天,病初体温急剧升高,一般可达43℃以上,呈稽留热型。病鸭呈现精神不振,低头缩颈,食欲减退或废绝,渴欲增加,羽毛松乱,翅膀下垂,两腿发软,步态不稳,喜卧地,驱赶时以翅膀扑地匍匐向前。这时,病鸭不愿下水,若强迫下水,也无力游动,并挣扎回岸。
在进鸭前,鸭舍和场地用3%烧碱水或5%甲醛溶液、10%漂白粉混悬液消毒。以后要经常消毒。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鸭群健康水平,增强抗病力。
执行自养自繁制度,需要引进的种蛋或苗鸭须来自非疫区,在运输时也要防止带毒或受感染。
定期注射鸭温疫苗,具体用法和用量严格按照疫苗的说明书进行。
一旦鸭群发生该病,应及时上报疫情,划定疫区范围,并迅速进行严格的封锁、隔离、焚尸、死鸭深埋、消毒等工作,同时对假定健康鸭立即采取大剂量鸭瘟弱毒疫苗紧急接种,重者20倍量,轻者15倍量,一般接种后一周内死亡率可显著降低,这是控制和消灭鸭瘟流行的一个强有力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