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动物病理学是基础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的桥梁。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为动物病理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根据目前动物病理学的现状,提出了学科的细化和综合的观点,并对该学科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动物病理学;细化;综合
动物病理学是运用动物实验、病理剖检、活体组织检查和组织细胞培养等方法,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以及患病动物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所呈现的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借以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为动物疾病的诊断、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它是兽医学一门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学科,是联系动物解剖学、组织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与动物内科学、外科学、产科学、寄生虫学、传染病学等临床学科的桥梁和纽带[1]。动物病理学是在人类探索和认识动物疾病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伴随着人类认识疾病的逐步深入和各学科的发展,特别是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为动物病理学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对该学科的任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动物病理学的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之间的联系日趋密切,相关学科的新生理论和研究方法已逐步向病理学渗透,使动物病理学产生相应的分支,共同组成动物病理学这个大的学科。当代动物病理学的现状可概括为学科的细化和综合。学科的细化是指随着病理学的发展,以及其他学科向病理学的渗透,促进病理学研究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形成了病理学新的分支,这些分支相互渗透、交叉,使病理学科产生许多新的分支学科。根据研究角度不同,可将病理学分为临床病理学、实验病理学、环境病理学、地理病理学、外科病理学、化学病理学、卫生病理学、比较病理学、遗传病理学、免疫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等[2-4]。这些分支学科的建立,不但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病理学的内容,而且使人们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全面比较和研究疾病的发生本质,从而把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学科的综合是指本学科内部各分支之间的联系与统一,以及相关大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借鉴和联合。尽管这些分支的研究方向各不相同,研究方法和手段也不一样,但是,其研究目的都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患病动物所呈现的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最终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2动物病理学的发展趋势
新技术新方法的产生,必将在特定的学科产生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移植,这些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移植必将使该学科的发展出现突破性的进展。回顾科学发展的历史,许多学科的发展均是以研究方法与工具的创新为先导的。动物病理学发展的过程也不例外,随着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的进步,先后经历了大体病理学、显微病理学、超微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几个发展阶段。可以预言,未来病理学的发展可概括为学科的深入和综合。学科的深入和综合是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将对应学科的新方法引入到病理学的研究中,从而使动物病理学研究不断的深入,将各种检测手段进行大综合,必将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更加完善和科学。在未来的病理学中,我们会大量应用目前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中的放射自显影技术、形态测量(图像分析)技术、免疫电镜技术、流式细胞仪技术,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分子原位杂交技术和原位PCR技术[4-5],并将这些新技术与动物病理学研究结合起来,使动物病理学的发展趋向以下两个方面。
2.1研究方法和手段
从病理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来看,正趋向于快速、准确、精细。可以预言,在未来,超微病理学及分子病理学将得到快速发展。这可以从两方面来加以说明,一是整个医学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病理学从更高的水平上来揭示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发病机理。目前,虽然人及动物的许多疾病从临床、到大体解剖、组织病理学变化等方面均已被揭示得很清楚,但从超微结构、分子水平检查分析尚存在未解之迷,而且还有许多疾病本身的特点(包括临床解剖及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及发病机制尚有待探明。这都必然促使病理学从超微角度、分子水平去探讨这些未知问题。二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了今天,使病理学家从超微水平、分子水平来探讨疾病的本质及规律成为可能。电镜技术[5]、免疫组化技术[6]、分子杂交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7-8]、流式细胞术[9-11],芯片技术等[12-13],必将在病理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地应用。目前正在兴起和发展中的超微病理学及分子病理学[14-16] 的理论将会得到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并将作为病理学的一门系统分支学科立足于医学之林。
2.2研究思路
从实验病理学的研究思路上来看,病理学的研究正趋向于形态与功能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性、定位与定量相结合的“三结合”运作方式,并提倡跨学科横向联系,从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水平上全面透彻地、系统地、完整地来揭示疾病的本质。随着许多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超微病理学、分子病理学将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完善[17],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病理学研究中的尸检、活检、肉眼观察及光镜观察等研究手段已不适用,而是要在开展新方法、新技术的同时,继续发展和提高传统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将传统的方法与新的尖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表现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形态是凝固了的功能,功能是活动着的形态”。当代的超微结构研究无论从研究目的,研究手段都日趋融合,冷冻切片、超微细胞化学、电子探针、微量元素分析、免疫电镜技术、同位素放射自显影技术等[18] 已经很难说是属于形态学技术还是生物化学技术,它们为多个学科所共有。总之,形态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追求生物结构的动态,也只有密切结合(生化)动态的研究才具有真正的意义。那种纯形态学或纯生物化学的研究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因而只能取得一些不完整的结果。所以,在病理学研究中只有将形态与功能相结合起来,达到定性、定量与定位相结合,方能获得完整而系统的实验结果。
总之,为了更清楚的阐明疾病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快速、准确提供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技术,要求病理学界高度重视新技术的发展与利用,开发和建立适应于病理诊断的新方法、新技术,从而提高动物病理学诊断水平。免疫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在理论和实验技术方面的发展尤为迅速,它们将代表着兽医病理学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值得关注。
(吴长德1,2,赵德明1,韩彩霞1,宁章勇1,方永辉2 1.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 100094;2.沈阳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辽宁沈阳 11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