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禽组织滴虫病概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2-19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一天  浏览次数:222

一、概述

组织滴虫病又叫盲肠肝炎或黑头病,是火鸡和鸡的一种常见急性传染病,对其他禽类如野鸡、孔雀、珠鸡和鹌鹑等有时也能感染。在中国亦发现家鸭发生组织滴虫病。病原体是动鞭毛纲、单鞭毛科的火鸡组织滴虫。本病主要特征是盲肠发炎、溃疡和肝表面具有特征性的坏死病灶。是严重危害养鸡业主要寄生虫病之一。

二、病因

火鸡组织滴虫可在盲肠和肝的病灶组织中或盲肠内容物中找到,随寄生部位和发育阶段不同它们的形态变化很大。在肠腔中 找到的虫体呈变形虫样,直径为5~30微米。虫体细胞外质透明,内质呈颗粒状并含有吞食细菌、淀粉颗粒等的空胞。虫体核呈泡状,邻近有一小的生毛体,由此长出一根很细的不易见到的鞭毛,偶尔也可见到两根鞭毛。虫体能作节律性的钟摆状运动。组织中的虫体单个或成堆存在,呈圆形或变形虫样,大小为4~21微米,无鞭毛。

三、症状

精神萎顿,食欲不振以至废绝,羽毛粗乱无光泽,身体蜷缩,怕冷嗜睡。排黄白或黄绿色稀粪,甚至粪中带血。

四、流行病学

本病通过消化道而感染。在急性暴发流行时,病鸡粪中含有大量病原,沾污了饲料、饮水和用具及土壤,健康鸡食后便可以感染。病鸡也是重要的传染源,火鸡组织滴虫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不能长期存活;但当患有本病的病鸡同时有异刺线虫寄生时,此种原虫可侵入鸡异刺线虫体内,并转入其卵内随异刺线虫卵被排到外界环境,由于得到虫卵的保护,能生存较长时间,成为本病的感染源。此外,当蚯蚓吞食土壤中的异刺线虫卵时,火鸡组织滴虫可随虫卵生存于蚯蚓体内,当鸡吞食了这种蚯蚓后便被感染。因此,蚯蚓在传播本病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在自然感染的几种禽中,最易感的为火鸡,尤其是3~12周龄的雏火鸡;雏鸡以4~6周龄最易感染。刘贵滨(1980)及王耀邦(1991)先后报道我国家鸭发生组织滴虫病。雏鸭对本病易感性最强,患病后死亡率也最高,成年鸭感染后症状不明显,成为散布病原的带虫者。

五、病理学

本病的病变主要局限在盲肠和肝脏。急性病例,可见盲肠肿大数倍,肠壁肥厚、坚实,如香肠样,肠壁上散布有多量2—3毫米左右直径的圆形溃疡灶。肠内容物干燥坚实,变成一段干酪样的凝固栓子,堵塞在肠腔内。把栓子横断切开,可见切面呈同心层状,中心是黑红色的凝固血块,外面包裹着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渗出物和坏死物质。肝脏肿大并出现特征性的坏死灶。这种病灶在肝表面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稍凹陷边缘微隆起。病灶颜色为淡黄色或淡绿色。病灶的大小和多少不定,自针尖大、豆大至指头大,散在或密布于整个肝脏表面。

六、诊断

可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特征性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判断,尤其是肝脏与盲肠病变具有特征性,可作为诊断依据。还可采取病禽的新鲜盲肠内容物进行虫体检查。检查方法:由有病变的盲肠肠芯和肠壁之间,刮取少量样品置载玻片上,加少量(37~40℃)生理盐水混匀,加盖片后,立即在400倍光学显微镜下检查。盲肠中的组织滴虫呈球形,大小为3~16微米,在适宜温度条件(37~40℃)呈现特有的急速的旋转运动,每次冲动只滚过一整周的一小部分。调节好光源仔细检查,可发现虫体有一根细长的鞭毛。

七、治疗

1、呋喃唑酮 按400毫克仟克比例混人饲料内,连续喂7~10天。

2、甲硝哒唑(商品名灭滴灵) 按250毫克仟克混料饲喂,并结合人工灌服1.25%悬浮液1毫升/只,一日3次。给药3天为一疗程,连用5个疗程。

八、预防

如果鸡群中发生了本病,应立即将病鸡隔离治疗。禽舍地面用3%苛性钠溶液消毒。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