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番鸭大肠杆菌和鸭疫里默氏菌混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2-03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一天  浏览次数:670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某养鸭场一群40日龄的番鸭发生了以咳嗽、排黄绿色稀粪及典型的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为特征的传染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和动物回归试验,确诊为O78大肠杆菌和13型鸭疫里默氏菌混合感染;据药敏试验结果以极敏、高敏药物进行治疗,疗效十分明显。现报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介绍

福州市仓山区某养鸭场饲养了3 000羽番鸭,于2日龄免疫了雏番鸭“三周病”疫苗;30日龄之前番鸭长势良好,随后发现个别番鸭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不合群、羽毛松乱,拉黄绿色稀粪等症状,到40日龄时番鸭死亡多达600余羽,死亡率达20%,曾使用氟哌酸、氨苄西林治疗均未见效。

二、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病鸭精神不振,体瘦,羽毛松乱,眼鼻有粘液性分泌物,咳嗽,行动不稳或软脚,拉黄绿色或白色稀粪。

剖检病死鸭,可见明显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膜增厚,有干酪样渗出物,粘连于胸骨;肝肿大、出血,表面覆盖一层白色的纤维素性膜;气囊壁模糊不清,有干酪样物附着;脾呈斑驳样,表面有伪膜;肾肿大、出血,脑出血;气管、咽喉部有黏液;肺、法氏囊、腺胃、肌胃、肠道均未见明显的剖检病变。

三、实验室诊断

一细菌分离

取病死鸭的脑组织,接种于含血清马丁肉汤琼脂培养基,置烛罐中37℃培养24小时,获得两种直径不同、表面光滑、稍隆起、圆形、边缘整齐的菌落,将大菌落定名为A株,小菌落定名为B株。分别挑取A、B株单个菌落接种于LB培养基,37℃、160 r/min振荡培养24 h获得纯培养物。将A、B株菌纯培养物分别涂片,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但A株细菌长而B株细菌短小;将A、B株菌分别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24 h,A株菌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出红色的菌落,而B株菌不生长。

二生化试验

微量生化管系杭州天和微生物有限公司产品,半固体培养基按常规方法制备,H隆2O隆2系上海桃浦化工厂产品。

三血清型鉴定

按文献对A株菌进行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以鸭疫里默氏菌阳性血清,通过平板凝集试验对B株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A株菌为O78大肠杆菌,B株菌为13型鸭疫里默氏菌。

四药敏试验

按文献介绍的纸片法进行。抑菌圈直径大于20毫米为极敏;15~20毫米为高敏;10~14毫米为中敏;10毫米以下为低敏。

五动物回归试验

A株购进15日龄健康非免疫雏番鸭12羽,10羽用于试验,经腿部肌肉注射0.5毫升/羽A株菌纯培养物(1×109 CFU/ml),2羽作为对照。攻菌22小时后试验组鸭开始出现死亡,到32小时试验组鸭全部死亡。致死鸭剖检病变与自然病例相似,并从死亡鸭肝脏中重新分离到细菌,经血清型鉴定为O78大肠杆菌;B株购进9日龄健康非免疫北京雏鸭12羽,取10羽用于试验,经腿部肌肉注射0.2毫升/羽B株菌纯培养物(5×109 CFU/ml),2羽作为对照,观察10天。结果试验组鸭死亡8羽,剖检病变与自然病例相似,并从死亡鸭肝脏中重新分离到细菌,经血清型鉴定为13型鸭疫里默氏菌;扑杀耐过鸭,其心脏表面、肝脏表面和气囊可见明显的纤维素性渗出物。

四、治疗

对发病鸭进行隔离,搞好环境卫生,全场消毒,添加速补-14、禽用多维等营养物质,以增强番鸭体质。同时,每羽番鸭肌肉注射3万单位头孢唑啉,后依药敏试验结果以壮观霉素与环丙沙星饮水,连饮3~5天。经治疗,疫情迅速得到控制,采食量明显上升,1周后恢复正常,病情平息。

五、小结与讨论

目前,临床病例报道基本上都停留在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以及部分实验室检验,即做出确诊。本试验则对病原菌的血清型进行了鉴定,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因此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将血清学技术应用于临床病例的确诊中。本群番鸭在发病期间曾用过氟哌酸、氨苄西林,但都没收到明显的治疗效果,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可知,所用的两种药物对鸭疫里默氏菌有效,但对大肠杆菌却不起作用,因此以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时最好要依照药敏试验结果指导用药。本次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头孢唑啉、壮观霉素、环丙沙星及时治疗,收到十分明显的效果。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