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养殖技术 » » 正文

“笨鸡”放养勿过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2-03  来源:河北科技新闻网  作者:一天  浏览次数:162

“笨鸡”放养是近年来农村养殖的热门之一。所谓的“笨鸡”放养,就是养殖户将鸡苗集中喂养一段时间后,放养在自己承包的田地上,并在田地上种上果树和花木。普通的鸡种放养在田地上,就成了“笨鸡”。这样一来,吃在田地里、放在田地里的鸡不仅因自然生长的优势,其肉口感鲜嫩,销售旺盛,而且田地里的果树和花木也没有被害虫大规模滋扰的后顾之忧。与市场上出售的集中饲养的鸡比起来,放养的“笨鸡”价格要贵上一倍。由于“笨鸡”的生长期短,一般3个月就可以上市,一年中至少能放养两批“笨鸡”,养殖户的经济效益较为可观。

效益产生追求,追求造成跟风。市场上盲目地跟风,使这种原本可圈可点的生态型养殖方式变得不伦不类。人人都“ 自然”,鸡鸡都“生态”,很大程度上依靠自然资源产出经济效益的养殖方式,自然而然对资源的渴求是巨大的。要养“笨鸡”,必须有田有水,而对土地、水资源需求的增加,若不适度把握,就可能导致资源耗竭。

事实上,“笨鸡”放养一旦过头,就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专家认为,大规模过度地放养“笨鸡”,会破坏当地的植被,引起水土流失和水质下降。另外,由于集中的踩踏,土地的密度因此变大,种植的树木部分营养无法从土壤中汲取,容易造成果树和花木的死亡和减产。看上去循环生态的养殖模式,却不可避免地带来严重的后遗症。到了最后,田地再也不适合放养“笨鸡”,也不能种植果树和花木,从一举两得变成了“一举双失”。

究其本质,“笨鸡”放养过头其实是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冲突。部分养殖户只重视眼前利益,忽略了某些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急功近利的做法必然带来失败的结果。当“自然生态”成为一种需求时,正确的做法是合理利用,适度把握,不能披着“生态”的外衣,对生态本身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