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养殖技术 » 其他 » 正文

养殖场如何走出用药怪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2-02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142

随着家禽规模化、集约化养殖逐渐占领市场,禽病发病率也随之加大,如何正确引导养殖场(户)利用科学知识和正确的方式方法预防和治疗家禽疾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养殖场(户)在治疗禽病中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怪圈。

观察不仔细,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禽群发病有潜伏期,疾病大都是由潜伏期、发病期、痊愈期三期组成。发现疾病先兆后,养殖场(户)往往只看鸡的表面症状,没有具体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发病。也就是说,不知道原发病,找不出病根就根据症状投药。比如呼吸道症状往往在鸡群出现“吭哧”、甩鼻时就按病毒性支原体病用药,没有分析是否是由流感病毒导致,结果越治越严重,使鸡群整体抵抗力下降,形成病态,进而继发大肠杆菌病、气囊炎、肺炎等,此时的鸡群往往由于免疫抑制和新城疫抗体水平下降而继发新城疫。

得病乱投医,盲目用药

在鸡群发病的潜伏期,应重点考虑在管理中是否有疏漏,看是否由于突然降温或高温引起的鸡病,在采取应对措施时不能盲目用药,而应在分析发病原因的基础上,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用药。无目的地滥用药物,特别是抗生素,不但起不到治病的目的,还会引起细菌产生耐药性,导致使用任何药物对细菌均不敏感的后果。

单一用药,特别是用原粉药

鸡群在发病初期由于治疗方法不当或是诊断错误,在一个疗程的药物用完后,鸡群整体状况变差,体质、抵抗力均下降,此时的鸡群混合感染情况严重。在这种情况下用药,必须分清主次(原发症与并发病、继发病的关系),找出重点,制定方案,联合用药。

慎重应用原粉药。原粉药一般是指制药厂所用的原材料,特别是经过一系列销售环节时,往往纯度大打折扣,在使用中剂量难以掌握,量小达不到治疗目的,量大往往引起药物中毒,特别是在禽病混感时,单一的药物很难见效,如果有针对性地使用制剂效果较明显。如氟苯尼考,水溶性含量很低,大部分为10%或20%,纯氟苯尼考不溶于水,所以有时在用量计算上如果搞不明白很难奏效。

急于求成,不按规定用药

在治疗禽病过程中,不论是采用何种投药方式,药物进入体内在血液中达到一定浓度,再达到靶位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并且要保持药物在血液中浓度的连续性,这个过程就称为疗程。一般情况下用药3天~5天为一疗程,很多养殖场(户)治病心切,急于求成,总想通过加大药量投药一次就达到药到病除,结果适得其反,不但病治不好,反而会因药量过大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而引起药物中毒。如30%磺胺氯吡嗪钠是治疗球虫的首选药,但是如不严格按剂量使用,就很容易引起中毒事件的发生。

见好就收,疗效得不到巩固

在治疗禽病中,有很多养殖场(户)在用药1天~2天后,禽群症状有所好转、大群症状基本消失就不再用药,原因是为了节约用药成本,结果导致疾病复发、病情加重,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增加了治疗难度,实际上也造成了浪费。一般第一天应采用突击量,第二天治疗量,第三天巩固量,第4天~5天维持量来达到不复发的目的。

进入用药误区,导致用药错误

很多养殖场(户)不懂药理,不知道药物的半衰期长短,不细心观察禽群的变化,在用药1次~2次后仍有死亡,就认为药物无效,马上换药;不注意用药时间,无论什么药物,固定给药模式或用药习惯,不是料前就是料后喂服,统统给药两次,不考虑给药的间隔时间,也就是半衰期的连续;造成药物的浪费或达不到治疗目的,特别是用药一两天后马上换药,可能是误打误撞,病好了,就错误地认为换药换得好,其实是前面的药起的作用。

计较药费成本,惜本误医

舍质求廉是很多养殖场(户)的通病,不从药品的质量入手,而是计较成本,认为越便宜的药越合算,实际上正好相反。养鸡要总算账,不能单一从某一个方面片面地去计算成本。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