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我县养鸡业发展迅速,农户养鸡积极性高,一般年初雏鸡饲养量都在1000万只以上。由于饲养量比以前增大,加上饲养管理技术跟不上,因而发病率也大幅度上升,尤其是甘保罗病(传染性囊病,IBD)已成为危害养鸡业的主要传染病,发病率占饲养量的40%以上,死亡率超过30%,危害程度已居各传染病之首。下面谈谈IBD在我县农户养鸡群中流行的原因及控制措施。
一、原因 我国鸡的IBD是由邝荣禄教授于1979年最早证实的。我县于1987年首次发现,以后不断发生和蔓延,于1991年开始大流行,历年来势头不减。由于农户养鸡群体大小不等(50~200羽),散放饲养,粗放管理,造成本病持续流行,其主要原因是:
1散养鸡没有接种疫苗:由于技术人员对此病的危害和防制宣传不够深入,没有引起农户的足够认识和重视。农户养鸡不知道或不愿意买疫苗预防,即使有的想预防而又不知用什么疫苗效果好。
2疫苗贮运、保存不当:IBD疫苗的贮运、保存都需要一定条件。如果温度达不到说明书的要求或因农村供电不正常,使疫苗反复冻融都将影响效价。有的农户没有低温运输疫苗设施,在常温下运疫苗或稀释后没有当天用完,第二天接着用,从而影响效价。
3疫苗选择不当:我县是IBD严重污染区,环境中有变异和强病毒株存在,而兽医技术部门用于农户鸡群的IBD疫苗皆系弱毒疫苗,因而既难以抵抗变异株和强病毒株的感染,又很难突破高水平母源抗体。
4免疫程序不当:农户大都根据以往的经验采用14日龄时首免,28日龄时二免,但各地IBD的流行程度和鸡群受到的威胁差异较大,加之农户的雏鸡来源复杂,母源抗体水平参差不齐,所以使用统一免疫程序或生搬硬套必难产生确实的免疫力,难以抵抗病毒的侵袭。
5接种疫苗途径、方法和剂量不当:农户一般直接用河水、井水稀释疫苗,此类水的酸碱度及所含的金属离子均会对疫苗产生较大影响,同时由于用具不干净、停水时间不够,加上高温、拥挤、寒冷、饥饿等其他应激因素,使免疫达不到保护效果。此外有的用户怕浪费疫苗,超大剂量使用,造成免疫抑制甚至诱发疾病。
6环境污染、消毒不严:大部分农户将病死鸡到处乱扔,病鸡不隔离,任其散放,甚至有的将病鸡卖给小贩或自己宰杀食用,内脏等污物任意乱丢,加上平时不注意消毒造成传染源的扩散,使疫病广为传播。
二、控制 近年来,IBD流行中出现了发病日龄推迟、发病日龄范围增大从原来30~60日龄,到现在的10~150日龄、散养鸡发病率不断增加、同群鸡存在着二或三次发病、发病季节的改变(原来一般在5~6月,现在是全年)以及IBD病毒毒力株的变异和超强毒株的出现,给控制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而须对IBD实施综合防制措施。
1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我县农户养鸡历来存在着不同品种(土鸡和肉鸡)、不同来源(自繁和孵坊鸡)的鸡一起混养的习惯。这样种蛋可能来源于不同的鸡群、不同日龄的鸡群、用不同疫苗或不同免疫程序免疫过的鸡群,以及种鸡幼时患过IBD等情况之一都有可能造成雏鸡母源抗体水平参差不齐。据此有条件的应该进行免疫监测,然后制定免疫程序,这在目前条件下不大可能。因此,建议1日龄时用弱毒疫苗首免,14日龄时用中等毒力疫苗再免,21日龄时用中等毒力疫苗三免,这样可平衡个体间抗体滴度,保证
二、三免后获得均衡一致的抗体水平。据现场应用,上述程序的效果优于14日龄首免,28日龄二免的效果。
2选用适宜的疫苗:目前使用的IBD疫苗有多种多样,各生产厂家的疫苗的毒力和克服母源抗体的能力不尽相同。一般而言,疫苗残余毒力越强,克服母源抗体并使获得良好的免疫的能力也越强。但毒力过强就会过分损害法氏囊等器官,超过其完全再生的程度,导致部分免疫抑制。因此选用疫苗应本着:本病流行严重,发病率、死亡率较高的情况下,可选用毒力较强的疫苗,以尽快控制疫情,减少损失;本病威胁不大、疫情相对稳定的地区,应选用效果好、安全性高的疫苗,防止因疫苗使用造成免疫抑制,降低鸡的抵抗力。我县属第一种情况,加上环境中存在变异株和强病毒株,故最好用中等毒力或中强毒力的疫苗,其中典型代表是苏威囊病3号中强毒力疫苗和英特威228E中强毒力疫苗。它们不仅能提供强有力的免疫保护又能克服常规疫苗可能引起免疫抑制的缺点。需要注意的是应选择运输、保存条件好的疫苗,反复冻融、过期、失效的疫苗不能采用。
3控制免疫质量:甘保罗病的免疫多采用饮水的方法。但饮水法要求高,易受水质、饮水器、环境等因素影响。饮水时水中不能含有消毒剂或金属离子,也不能用金属容器;水中需加0.2%的脱脂奶粉或2%的鲜牛奶;饮水前秋冬季应停水6小时,夏春季应停水4小时;饮水时要增加饮水器使80%的鸡能同时饮到含疫苗的水,并在30~40分钟内饮完,超过1小时效价降低;配好的疫苗不能在阳光下照射等,在实际操作中应尽量避免失误,才能达到预期免疫效果。
4重视环境卫生和饲养管理:为了有效地防制本病,保证免疫的确实效果,首先要加强饲养管理,对育雏期雏鸡实行封闭性饲养,做好保温、通风换气工作,严禁外人串门,使用全价饲料,防止饲料霉变,增强雏鸡的体质和抵抗力。为此,农村可推广“雏鸡共育”技术,这样不仅能减少育雏期感染机会,还有利于疾病的预防。应做好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鸡舍在进雏前要在彻底清洗的基础上,用消毒药全面进行消毒,然后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育雏室和鸡舍要经常打扫,每周2~3次,用0.1%抗毒威或百毒杀带鸡喷雾消毒。病鸡隔离,死鸡要深埋或焚烧。
5发病鸡的紧急治疗:①发病后首先将病鸡隔离,然后每天一次对环境进行消毒,可用0.1%抗毒威或百毒杀进行带鸡消毒,至鸡群完全康复。②饮水中加0.5%葡萄糖、0.1%维生素和0.2%肾肿解毒药或饮水中加口服补液盐,以防雏鸡脱水。③发病期间不限饲,如无其他继发感染,不应加抗生素,尤其是对肾脏有可能造成影响的药物,如磺胺类、四环素类等一般不宜使用,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对病鸡尽早使用高免血清或蛋黄抗体,一般采用注射治疗,也可口服,但剂量应增加1倍,且其效果较注射差。使用后10天左右应接种中强毒力活疫苗。受威胁的易感仔鸡应用此法,亦有显著预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