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 : 本病的病原是贝氏隐孢子虫,卵囊为卵圆形或球形,内含4个香蕉状的子孢子和一个残体卵囊壁,光滑无色,并有一个不明显的缝隙痕迹,没有卵膜孔和极粒,靠近颗粒残体中央部分有一个较大的折光球体。
火鸡隐孢子虫,卵囊呈球形,内有4个长形子孢子。
生活史可分为4个发育阶段:脱囊、裂殖生殖、配子生殖、孢子生殖。隐孢子虫可以在多种器官的粘膜上皮微绒毛侵入、生长、繁殖,该虫主要寄生在呼吸道和消化道。
流行特点 : 隐孢子虫存在于任何商品化养禽的地方,其中以贝氏隐孢子虫流行更为严重。鸡、火鸡、鹌鹑、孔雀、鹅、珍珠鸡、鹧鸪、鹦鹉等对其均易感。在自然病例中,隐孢子虫病多发生于4~17周龄,且以幼禽更为常见。摄入或吸入环境中存在的卵囊是本病发生的天然途径,野生禽类为病原携带者,啮齿动物及昆虫是为机械传播者。饲养密度大,禽舍通风不良,饲养管理不善,或环境卫生较差的禽场,隐孢子虫的感染率明显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