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 :本病又名鹌鹑病。由肠道梭菌引起,肠道梭菌为革兰氏阳性大杆菌,单个菌,多形态,呈杆状或稍弯,两端钝圆,菌体近端见芽胞,有周鞭毛,无荚膜。本菌耐热耐低温。一般消毒药不易将其杀灭。
流行特点 : 自然感染见于鸡、火鸡、鸽、野鸡、松鸡,以鹌鹑最易感;6~12周龄的肉鸡,4~12周龄的鸡、鹌鹑,以及3~8周龄的火鸡也多发病。病禽和带菌禽是传染源,健康禽采食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后经消化道感染。苍蝇也是传播媒介。饲养管理不善等可诱发本病。本病可继发于其他传染病。
病原 :本病又名鹌鹑病。由肠道梭菌引起,肠道梭菌为革兰氏阳性大杆菌,单个菌,多形态,呈杆状或稍弯,两端钝圆,菌体近端见芽胞,有周鞭毛,无荚膜。本菌耐热耐低温。一般消毒药不易将其杀灭。
流行特点 : 自然感染见于鸡、火鸡、鸽、野鸡、松鸡,以鹌鹑最易感;6~12周龄的肉鸡,4~12周龄的鸡、鹌鹑,以及3~8周龄的火鸡也多发病。病禽和带菌禽是传染源,健康禽采食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后经消化道感染。苍蝇也是传播媒介。饲养管理不善等可诱发本病。本病可继发于其他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