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鸡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的免疫抑制性疾病,是目前养鸡业中流行普遍,危害严重的疾病之一。
流行特点不受季节限制传染性法氏囊病一般冬季很少发生,而现在冬季也发病,且常表现高发病率,基本上不受季节限制。
不受日龄限制一般而言,传染性法氏囊病多在2周龄~15周龄发生,尤其是3周龄~6周龄最易感染。现在鸡的发病日龄大大提前了,并且也出现了大龄化、老龄化趋势,近年有4日龄~10日龄雏鸡发病和从100日龄到400日龄发生非典型性法氏囊病的报道。
不受品种限制无论是肉鸡,还是蛋鸡,或是其他品种的鸡,在育雏育成期同样表现高发态势。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发生明显变异近些年来,在传染性法氏囊病流行中,有典型性症状的,也有非典型性症状的;有超前毒株感染的,也有呈散发性存在的,尤其是超前毒株感染,常反复发病,按常规治疗手段根本不能奏效,甚至病重鸡基本上没有能够治愈的。
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等水平途径传播,垂直传播尚无定论据报道,春秋季节的小粉甲虫蚴也可作为本病的传播媒介。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临床症状典型性多见于新疫区或高度易感鸡群,常呈急性暴发,其表现如下:①病初可见个别鸡突然精神不振,1天会波及全群,奓毛,不食,翅下垂;②部分鸡会自啄肛门,很快腹泻,拉黄白色或白色水样稀粪;③大群鸡在2天~3天出现尖峰式死亡,以后会逐渐平息,耐过鸡发育不良,消瘦,生长缓慢。
非典型性多见于老疫区或免疫力还不够以及感染低毒力的鸡群,其具有以下特点:①感染率高,发病率低,症状不典型;②病程长,可反复发生;③易产生免疫抑制;④轻度腹泻,死亡率低。
病理变化典型性①胸肌、腿肌有不同程度的条斑状或刷状出血;②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横向的出血斑点或溃疡、坏死;③肾脏肿大,输尿管变粗,泄殖腔积有大量灰白色石灰渣样稀粪;④肝脏、胸腺、脾脏以及盲肠扁桃体肿大,不同程度地出血、坏死;⑤法氏囊的特征性病变:起初水肿,为正常的2倍~3倍,囊壁增厚,质硬,外形变圆,呈浅黄色;部分可见浆膜呈黄色胶冻样,为纵形条纹,有出血点,严重者可见法氏囊呈紫葡萄状,切开可见充满血液或有出血斑点,甚至有干酪物。
非典型性①法氏囊萎缩,皱壁扁平,囊腔内有干酪物质或有出血点;②胸肌、腿肌呈暗红色或轻度出血;③肾脏肿大,有尿酸盐沉积,时有肝脏肿大。
防治措施预防在搞好鸡场鸡舍环境清洁卫生,保证采光、通风、温度、湿度良好适度的同时,加强管理,避免应激,坚持封闭饲养和全进全出制饲养,严格实施适合本场实际情况的免疫程序,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治疗结合临床实际以及对症对因治疗原则进行综合性治疗,现推荐如下几种治疗方案:
1.按推荐剂量饮水,病重者可适当加倍,连用3天~5天。
如:七味黄芪/速效囊病宁+肾肿解毒药+阿莫西林;
或抗病毒I号+肾肿解毒药+安痢;
或呼喉霸+肾肿解毒药+大肠金;
2.对病重鸡必要时,可肌肉注射高免卵黄或血清;或按3滴/只鸡口服速效囊病宁/七味黄芪。
3.用电解多维和氨基酸葡萄糖口服液,集中饮水,以补充病禽所需的营养物质和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