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鸡糊肛是由多种疾病或应激引发的一种症状,多发生于出壳后3~7天的雏鸡,其主要症状为精神萎靡,羽毛脏乱,不食或少食,粪便粘稠,黏着于肛门周围的绒毛上,甚至堵塞肛门。雏鸡常因肛门被堵,排便困难而发出尖叫声,后期可因衰竭而死亡。如果对本病的重视不够、防治不及时或防治措施不当,就会导致雏鸡生长缓慢,延长生长周期或降低雏鸡成活率,甚至造成雏鸡的大量死亡,在临床实践中这种病例屡见不鲜,给养殖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常见类型及诊断要点
单纯性消化不良 是雏鸡发生糊肛症最常见的原因。刚出壳的雏鸡消化器官容积小,消化机能尚未发育健全,如果用含粗蛋白较高的饲料开食,就会因过食引起消化不良而发生糊肛现象。诊断要点:病鸡食欲不振,嗉囊肿胀,粪便中带有未消化的饲料。
脱水后暴饮 由于长途运输或初饮过迟,雏鸡脱水而引起血液浓缩,导致肾脏苍白肿大,尿酸盐沉积。此时如果大量补充不含电解质的常水,雏鸡就会因高渗水而发生腹泻,粪便黏着于肛周绒毛引起糊肛,严重者甚至引起急性死亡。诊断要点:病鸡精神沉郁、羽毛松乱、排出粘液状的白色稀粪,肛门松弛,收缩无力。
啄肛 啄肛现象严重者,可引起鸡肛门炎性肿胀、排粪不畅,粘结在一起引起糊肛症。诊断要点:病鸡羽毛散乱或脱落,粪便上常带有血丝或粘稠的血液。
雏鸡白痢?常于出壳后2~5天开始发病,出壳后感染的雏鸡,死亡多在7日龄以后。患病雏鸡有明显的衰弱症状,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粪便粘附堆积于肛门造成排便困难。诊断要点:病鸡怕冷、喜欢扎堆,翅膀下垂,排白色粉笔样或带绿褐色粪便,脱肛或肛门持续扩张和收缩,排便时因有疼痛感而发出尖叫声等。
应激 刚出壳的雏鸡由于自身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对外界的环境反应十分敏感,当外界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时,不能有效调整自己的体温,加之免疫力低下,而引起消化系统和呼吸道症状。诊断要点:病鸡呼吸症状明显,咳嗽、流清鼻液,鼻、眼有分泌物,排出的粪便稀稠不一,稀中夹稠,稠中带稀。
呼肠孤病毒感染 雏鸡感染此病毒后生长受阻,喙、脚和皮肤苍白,羽毛脏乱不整齐,雏鸡胫骨和肋骨畸形,剖检可见腺胃肿胀、黏膜坏死,有时见有出血点,小肠充满气体,下痢,粪便粘附于肛门而发生糊肛现象。诊断要点:雏鸡生长缓慢,排黄色、橙色或咖啡色粘液的稀粪。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雏鸡感染此病后,羽毛蓬松,不愿走动,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下痢。病情严重者,缩头嗜睡,脱水,战栗,不断哀鸣,发病3~4天后死亡达到高峰。诊断要点:病鸡饮水量明显增加,腹泻物呈浅白色或黄水状,有扭头自啄肛门的现象。
二、针对性防治措施
1.对于单纯性消化不良的雏鸡,可在饲料(尤其是含有大麦或小麦的日粮)中添加0.2%~0.3%的复合酶或适量的酵母片,并适当增加雏鸡的活动量,以促进雏鸡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2.雏鸡白痢病流行的鸡群,在3~5日龄时,可配制0.02%的氟哌酸溶液按比例稀释供鸡群自由饮用或拌料饲喂。对于患病的雏鸡,则可配制0.008%~0.01%的恩诺沙星。
3.雏鸡感染呼肠孤病毒,发生传染性生长阻滞综合征时,可按0.03%~0.06%的比例配制硫酸铜溶液,供鸡群自由饮用,同时饲料中加50~100ppm维生素E,连用3天。或者用0.2~0.5ppm的亚硫酸钠饮水3~5天。
4.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鸡,可以注射高免卵黄抗体,减轻症状,也可用广谱抗菌药防止继发感染。同时用中药败毒解囊散(板蓝根90克、连翘80克、黄芪150克、黄连、生地、大青叶、赤芍、白术各100克,以上药在铁锅中文火略炒至有药香味后离锅粉碎过100目筛)按2%比例拌料饲喂,连用3~5天即可。
5.因啄肛造成糊肛症的,可用芒硝以1.5%比例混料饲喂,同时按1%浓度配制的盐水供鸡自由饮用,连用3天。叼啄只发生于个别鸡时,可将喜欢叼啄的鸡隔离另外饲养。
6.发现雏鸡肛门被粪便堵住时,及时用清水将粪团软化,或用手指将粪团捏碎,并用剪刀剪去肛门周边的绒毛,再涂上植物油或凡士林软膏,既可以保持排粪畅通,又能起到一定的辅助效果。
三、一般性预防措施
及时初饮 雏鸡出壳后,及时初饮有助于雏鸡对其腹腔内剩余蛋黄的吸收,一般出壳后3个小时即可初饮。调运雏鸡时,装车前先让雏鸡充分饮水,车上要准备足够的水供雏鸡自由饮用。给雏鸡饮用的水要保证清洁卫生,头三天最好用冷开水,并在饮水中加入适量的葡萄糖、电解质及抗生素等,不仅能有效的防止雏鸡糊肛症的发生,还可以提高雏鸡的成活率。
适时开食 雏鸡开食的时间以出壳后24小时左右为好,最迟不得超过36小时。实践中一般在雏鸡初饮3小时后即可开食,适时开食有利于鸡只的生长发育,减少疾病的发生。
保持适宜温度、湿度?雏鸡出壳后体温很快下降到39.5℃,经2~3周才能恢复,所以育雏舍内一定要保持适宜的温度,不能忽冷忽热。湿度应控制在50%~60%之间,这样既有利于雏鸡的生长发育,又能防止糊肛症、鸡球虫等疾病的发生。
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有利于雏鸡的生长发育,减少疾病的发生。同时要经常换气、保持空气流通,以利于雏鸡的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