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高致死率的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致死率高的特点,严重影响肉鸭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笔者现将我县某一肉鸭(樱桃谷鸭)养殖场的鸭发病及防治情况报告如下。
发病情况
我县某肉鸭养殖场饲养的13日龄樱桃谷鸭6000只,5月25日上午发病,发病前几天采食、饮水量均不增长,有腹泻,大群精神尚好,曾用氟苯尼考治疗3d,至26日,病情加重,出现病死鸭,死鸭多呈角弓反张状,至27日上午已死亡60多只。
临床症状
鸭群精神欠佳,约有1/4鸭精神沉郁,喜卧,卧时头颈不断向后弯,驱赶时走路缓慢且走几步又会趴伏于地;采食、饮水量均低于正常水平,鸭腹泻严重,呈水样;严重的病鸭斜卧于地,两脚乱蹬,呈划水状;头向后弯,呈角弓反张状。
剖检变化
病鸭机体脱水,肝脏肿大色淡,表面有的有出血点;肾脏肿大、苍白,输尿管中有大量尿酸盐沉积;肠腔中含有大量液体,泄殖腔中有少许白色粪便。
诊治
依据详细的问诊、视诊,结合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初步确诊为鸭病毒性肝炎,随即采取了以下治疗方案。
1.采用肌肉注射鸭病毒性肝炎高免卵黄抗体。1瓶鸭肝抗体(250ml/瓶)中加入5支庆大霉素(8万IU/支)混匀,每只鸭肌肉注射2ml,在注射过程中勤换针头,防止传染。
2.利巴韦林、磷霉素钠拌料,于白天饲喂。
3.饲料中添加肾肿解毒药,拌匀后于夜间饲喂。
4.水中添加电解多维、2%葡萄糖。
5.环境消毒,并将舍温提高1-2℃。
以上措施连用4d,经回访,除发病严重的病鸭又死亡40多只外,其余大群精神好转并趋于正常。
小结与体会
1.鸭病毒性肝炎属于病毒性疾病,是危害肉鸭养殖业的重要传染病。一般肉鸭1日龄用鸭病毒性肝炎弱毒冻干苗于颈部皮下注射预防。但在当前的肉鸭养殖业中,有很大部分养殖户都不进行疫苗免疫,造成未免疫鸭群抗体水平过低而易发该病,给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笔者建议,一定要严格免疫。
另外,在临床中一旦鸭患此病,在没有继发细菌性疾病的情况下,立刻注射高免卵黄抗体或鸭肝高免血清,可加快鸭群康复。
2.针对鸭病毒性肝炎的高发日龄,可在3-5日龄、8-10日龄于饲料中添加黄芪、板蓝根等中草药或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加以预防,可降低发病率。
3.鸭病毒性肝炎极易引起肾肿,特别是Ⅱ型鸭病毒性肝炎更易导致肾脏肿大、苍白而呈“花斑肾”,为缓解肾脏病变,可于饲料中添加碳酸氢钠以及其它肾肿解毒药。
4.饲料中添加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鸭浆膜炎,当鸭群患鸭病毒性肝炎后,机体抵抗力下降,极易遭受鸭疫巴氏杆菌的攻击而发生鸭传染性浆膜炎,加重病情,因此,饲料中可添加硫酸安普霉素、磷霉素钠、头孢噻肟钠等药物预防鸭传染性浆膜炎。
5.注意同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鉴别诊断,由于鸭传染性浆膜炎也能出现神经症状、腹泻等临床表现,极易与鸭病毒性肝炎相混淆,但鸭传染性浆膜炎各日龄均可发,其病原为鸭疫巴氏杆菌,投抗生素治疗有效;鸭病毒性肝炎多发于2周龄内,抗生素治疗无效。当然,有条件时可进行实验室检查,以更好地确诊。
6.饲料、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或2%葡萄糖,可补充体液。另外,治疗期间环境消毒,加强通风,提高舍内温度,均利于疾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