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禽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8-06  来源:中国禽病网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391

(1) 家禽生理解剖结构特殊:鸡、鸭、鹅、鹌鹑、鸽子等各自具有生理解剖结构特点:与哺乳动物相比,家禽肺小且连接许多气囊,而这些气囊又与体内各部位相通,因此,凡经空气传播的病原都可经呼吸道传遍全身,呈全身性感染,病情显得特别严重;家禽的胸、腹腔没有横隔膜,因此胸腔感染容易传到腹腔,腹腔感染容易传到胸腔;家禽不具有胎盘屏障,在禽蛋形成时,身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容易进入蛋中;家禽的生殖孔、排泄孔都开口于泄殖腔,因此,禽蛋容易被含有病原微生物的粪便污染,而构成传染;家禽的淋巴系统发育不完全,故家禽的淋巴屏障功能较差,病原容易进入体内,并易在体内扩散。

(2) 水禽、野禽在疾病流行中起重要作用:如水禽(鸭、鹅)、野禽(鸽子和野鸟)禽流感、新城疫可以传染给鸡等。

(3) 病毒性病原体增加、毒力变异:随着国际间及地区间的家禽及其产品频繁调运,使新的疫病传人我国或在不同地区流行。此外,在疫病流行过程中病原体发生变异,有的毒力减弱,加之动物具有部分免疫力,因此出现了一些非典型病例;有的毒力增强,出现强毒株,如传染性法氏囊病,危害严重。

(4)细菌性病原体产生耐药性:细菌性疾病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复杂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量滥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许多养禽户在禽群发病时滥施药物,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并且抗药性越来越强。此外,饲料厂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作饲料添加剂,在一定程度上对抗药菌株起到了筛选作用。

(5) 防疫意识不强,免疫程序紊乱:实践中发现有些养殖场或农户防疫意识不强,对所养的家禽不予防疫。有的则进行了初免,而二免、三免则不免或不按时免疫。此外防疫人员责任心不强、疫苗质量不好、疫苗保管、使用不当、疫苗品种不能满足生产所需等等,都不利于禽病防制。而且更多的人认为只要接种了疫苗就万事大吉,既不做免疫监测,更不再将防治这些疾病当作一回事,其后果自然可想而知,这种观念上的错误甚至根深蒂固,祸患无穷。

(6)缺乏综合性防疫措施:生产实践中只注意预防接种,而忽略了其它的防疫措施,殊不知,其它的防疫措施尤其是消毒工作,在某种情况下,显得比预防接种更为重要。因为禽场经过多批次的饲养,病原微生物污染非常普遍,甚至有的还十分严重,如不加强综合性防疫措施,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如个别禽场有的批次死亡率高达70%—80%,损失达十几万元。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