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鸡组织滴虫病的防治措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9-01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305

      鸡组织滴虫病又称鸡盲肠肝炎、鸡黑头病,是由变形鞭毛虫科的黑头组织滴虫引起的一种原虫病。目前,本病在我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给养禽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笔者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将本病防治措施总结如下,供广大读者参考。
      一、病原
      鸡组织滴虫病的病原为黑头组织滴虫(Histomonas  meleagridis),是一种单细胞原虫,寄生于鸡和火鸡的盲肠、肝脏。虫体为6~25微米,为多形性虫体,它的形状随寄生部位和发育阶段不尽相同,寄生于盲肠腔内的虫体呈阿米巴形,并具有一根鞭毛;寄生于肠壁和肝组织中的虫体没有鞭毛,呈圆形、卵圆形和阿米巴形。黑头组织滴虫在体内以二分裂方式繁殖,部分虫体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由于没有生存的条件,其抵抗力很弱,很快死亡。另一部分虫体沾污饲料、饮水等,当被寄生有鸡异刺线虫的鸡摄食后,黑头组织滴虫就侵入异刺线虫并钻入虫卵内,随粪便排出体外,由于得到卵壳的保护,生存时间较长,一般能生存约10个月,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二、流行特点
      本病全年均有发生,但多发生于春夏季节。秋冬季节因鸡舍潮湿,鸡群拥挤,通风不良,鸡粪处理不当,也时有发生。本病主要发生于3周龄至16周龄之间的鸡和火鸡,在新发病地区,死亡率很高。成年鸡和火鸡也可感染,但病状轻微,多为隐性经过,并成为带虫者。本病通过消化道感染,患病的鸡及火鸡为主要传染源,粪便以及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和土壤均可成为传播媒介。此外,蝇类、蚯蚓、蚱蜢、蟋蟀等由于吞食了土壤中的异刺线虫的虫卵和幼虫,而成为机械的带虫者。患本病的鸡群常并发或继发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或禽霍乱,凡有并发或继发感染的鸡群、火鸡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极其明显高于本病的单一感染。鸡群群饲养管理条件不良,环境卫生恶劣等,均能诱发和加剧本病的发生。黑头组织滴虫与柔嫩艾美耳球虫能同时寄生于盲肠,但先寄生的能充分繁殖,后寄生的受到抑制,故这两种病同时严重发生的在临床上较少见。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通常为15~21天,最短的仅为5天。病鸡表现为精神萎顿,食欲减退,不爱活动,羽毛松乱,两翅下垂,身体蜷缩,头部插入翅膀下,闭眼呆立,排出淡黄色、淡绿色或灰绿色稀粪。随病程发展,病鸡出现贫血、消瘦,部分病鸡后期行走如踩高跷步态。在急性病例,常见粪便带血或全血便,头部皮肤常呈蓝紫色或黑色,故有“黑头病”之称。病程通常为1~3周,病死率为50%左右,5~6月龄以上的鸡和火鸡临床症状不明显。
      四、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在盲肠和肝脏,典型的病例可见一侧或两侧盲肠肿大,触之坚硬,呈香肠状,但粗细不均匀。肠腔内容物坚实干燥,有干硬的干酪样物充塞,横断切开,切面呈同心圆层状,中心是黑红色凝白块,外面包裹着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渗出物和坏死的肠壁组织。盲肠黏膜坏死和增厚,形成溃疡,表面附有黄绿色半干酪样渗出物。有时盲肠溃疡穿破肠壁,引起腹膜炎。肝脏的病变是肿大,形成特殊的坏死病灶,坏死病灶为圆形或不正圆形,中央稍下陷,边缘略为隆起,呈淡黄色或淡绿色。坏死灶大小不一,有时互相连成大片的溃疡区,有时仅有稀疏的几个。
      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特征性病理变化,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验。鸡球虫病也可引起盲肠病变,在临床上应注意与球虫病的鉴别诊断。
      临床症状  鸡组织滴虫病初期排淡黄色、浅绿色带泡沫的稀粪,少见血便,中期排褐色恶臭稀粪,后期头部皮肤呈蓝紫色;球虫病则排红色或暗红色的粘稠粪、带血稀粪或血水,而鸡冠苍白。
      剖检变化  组织滴虫病一侧或两侧盲肠肿大,肠壁增厚,黏膜出血,内有干酪样渗出物或坏死物形成凝固栓子堵塞肠腔,使盲肠肥厚坚实,象香肠样,横切盲肠,切面呈同心圆层状,肝脏表面有特征性溃疡病灶;球虫病则两侧盲肠肿大,盲肠黏膜糜烂,内有血粪或黏膜碎片,但一般不形成栓塞,肝脏一般见不到溃疡病变。
      六、治疗措施
      笔者对病鸡采取如下综合性治疗措施后,均取得满意的效果。
      1.药物治疗,在每公斤饲料中加入甲硝唑1000毫克,维生素K3 15毫克,维生素A 6万单位。3次/天,连用5天;对病情严重病例,采用个别填食喂药,疗效令人满意。其方法是用适量的甲硝唑、护肝药磨碎,拌入少许饲料再加入适量的水,拌匀后填入嗉囊内,2次/天,一般2~3天可见明显好转。第7天用左旋咪唑或驱虫净驱除鸡盲肠内的异刺线虫。
      2.控制继发感染,在每公斤清水中加入2%的水溶性环丙沙星1克或5%水溶性氟哌酸2克,搅匀后供病鸡群自由饮用,连用5天。也可用氟苯尼考、阿莫西林和氧氟沙星等拌料饲喂,连喂5天。
      3.加强环境消毒,彻底清除鸡舍粪便,每天1次,并用0.5%百毒杀、1%的菌虫清喷雾消毒,1次/天,连续消毒5天。
      4.在每公斤饲料中加入多种维生素600毫克或琥珀酸盐120毫克,连用1周,以消除应激反应,提高病鸡的抗病力,促进病鸡康复。
      5.在本病的易发季节,应在饲料中添加甲硝唑、苯胺硫脲等药物;同时也应定期在饲料中添加驱虫净、左旋咪唑、虫克星等药物,驱除鸡盲肠内的异刺线虫,使组织滴虫没有生存环境。
      6.改善饲养环境条件,鸡舍注意通风,保持干燥,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粪便和潮湿的垫料,更换卫生干爽的垫料;将粪便堆积于固定的地方,进行生物热发酵处理,以杀死异刺线虫卵。为防止本病的发生,幼鸡与成年鸡应分开饲养,鸡与火鸡不能混养,以减少感染的机会。
      七、体会
      1.治疗时采用甲硝唑、VK3、VA及驱虫净、左旋咪唑等药物。甲硝唑对本病有良好的效果,VK3可阻止盲肠出血,VA可促进盲肠和肝脏损伤的恢复,以上药物联合应用,疗效较佳。在治疗的第7天结合应用驱虫净、左旋咪唑驱除鸡盲肠内的异刺线虫,以免因存在异刺线虫导致本病的复发。
      2.在临床诊疗工作中笔者发现,快大型杂交肉鸡比地方土种草鸡更易感染发病。患本病的鸡群,极易继发鸡大肠杆菌病和沙门氏菌病,所以,在防治本病时,除给患病鸡群投喂临床效果好的治疗药物外,再辅以一定的抗菌药物(如氟苯尼考、阿莫西林、环丙沙星等),以防止继发感染是加快患病鸡群迅速康复的重要措施。
       3.本病主要是通过消化道感染,随粪便排出外界的虫体生存期短,但存在于异刺线虫卵内的黑头组织滴虫,由于得到卵壳的保护,能生存很长时间。异刺线虫在鸡的盲肠内寄生时,在其体内和卵内便带上这种组织滴虫。鸡吞食了携带黑头组织滴虫的异刺线虫卵,即可感染本病。因此异刺线虫在本病的传播上起着重要作用。所以防治本病要从驱除鸡体内异刺线虫入手。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