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传播极快的急性病毒病,病鸭或带毒鸭从粪便中排毒,污染饲料、饮水等,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本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1~2天内发病率可达50%以上)死亡率高(在新发病区死亡率可达50%以上)的特点,同时,饲养管理不良,缺乏维生素、矿物质等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一、发病特点
突然发病,主要发生于雏鸭,3~25日龄的鸭最易感,发病率达100%。1周龄死亡率为95%;2~3周龄死亡率为50%;4~5周龄的鸭基本不死亡。50%~60%的病例有呼吸道病变,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以冬、春季节多发。
二、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1~4天,雏鸭常无临床症状而突然死亡,几小时后迅速波及全群,且出现多种不同的临床症状。最急性病例常无明显症状而突然倒地死亡,有的仅见病鸭仰头踢腿,抽搐,很快死亡。多数鸭病初表现精神极度沉郁,缩颈弓背,昏睡呆立,行动弛缓,翅膀下垂,减食、扎堆。有的病鸭出现腹泻,排黄白色或绿色稀便,随后,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全身抽搐,身体倒向一侧,角弓反张,前脚向后踢或呈阵发性痉挛,有的病鸭在地上翻滚、旋转,随后倒地侧卧,数分钟内即死亡。喙端和爪尖呈暗紫色。死亡雏鸭出现角弓反张姿势为本病的典型症状,具有诊断意义。
三、病理变化
眼观病变主要见于肝脏,剖检可见肝脏肿大,质地柔软、脆弱,肝脏的色泽随日龄的长短而不同,1周龄以内的病鸭肝脏多为土黄色或暗红色,表面可见条纹状大小不一的出血斑块和出血点,出血斑如墨迹或刷漆样。胆囊肿大,胆汁呈草绿色或淡红色。脾脏有时肿大,呈斑驳状花纹样。肾脏常见肿大和树枝状充血,心肌质软,呈熟肉样。一周龄以上的雏鸭,肝脏肿大有条纹状出血,外观呈灰黄色或黄红色。此外,常见部分病例的喉、气管、支气管有轻度卡他性炎症,器官环间轻度出血,脑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脑实质轻度出血、充血。
四、实验室诊断
免疫荧光试验 取病死雏鸭的肝脏直接涂片,固定后滴加雏鸭肝炎病毒的荧光抗体进行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镜检,发现在肝细胞内有颗粒状的荧光,证明病死雏鸭的肝脏细胞内有鸭肝炎病毒存在。
动物接种试验 取病死鸭的肝脏,经无菌处理制成乳剂,然后接种于3日龄的易感雏鸭,皮下注射0.5毫升/只,24小时后,雏鸭均出现上述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五、预防措施
1.消毒 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特别是对用具、鸭舍垫料及来往车辆的消毒。不要从疫区引进雏鸭。进雏前鸭舍、饲槽等用具必须进行严格消毒,同时注意鸭场的卫生消毒工作,定期用30%草木灰或20%的石灰乳消毒,有条件的地方最好用2%~3%的烧碱溶液消毒。
2.免疫接种 新进雏鸭必须及时进行免疫接种,肌注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或颈部皮下注射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蛋黄液,可使雏鸭获得良好的免疫力。种用母鸭产蛋前2~4周用病毒鸭胚液(0.5毫升)预防注射,以后每3~4个月免疫一次。免疫母鸭所产蛋孵化出的雏鸭具有较高免疫效力,能安全度过易感期。
3.注射血清 初出壳雏鸭,每羽肌肉注射抗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0.5毫升,防治效果在95%以上。
4.强化管理 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常饮用0.1%的复合维生素B溶液,以提高抵抗力。同时注意鸭舍内应保持良好的环境,注意通风和保温。
六、防制措施
1.紧急接种,采用当地康复鸭的特异性高免血清进行治疗,每只雏鸭肌注0.5毫升,保护率可达90%~100%。
2.注射鸭病康,每只1毫升,连用3~5天,首次量加倍。
3.注射高免蛋黄,取免疫母鸭新产的蛋,无菌操作取出蛋黄,加生理盐水10倍稀释搅拌,每毫升加入青、链霉素各1000单位,拌匀即可应用。发病1~2天内治疗效果最佳,发病7天后治疗效果不好。高免蛋黄的治疗量可根据雏鸭的日龄大小、病程长短而定,方法是每羽在背部皮下注射1~2毫升,防治效果较好。
4.注射灭活疫苗,对病鸭紧急注射灭活疫苗每只1.1~1.2毫升,分点肌肉注射。
5.中药治疗,板蓝根、大青叶、黄芩、黄柏、山桅、龙胆草、大黄、香薷、茵陈各120克,水煎取汁,加蔗糖1000克,酵母粉200克,供3000只雏鸭饮服,每天一剂,连用5天,预防性投药取1/3,从3-5日龄开始,每天一剂。
每1000羽雏鸭用板蓝根10克、大青叶12克、枯矾5克,甘草15克、绿豆25克、朱砂1克,每天一剂,煎汁饮用,连用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