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原
鸭球虫病据记载约有18种之多,其中有2个种寄生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其余16个寄生于肠道粘膜上皮细胞内。鸭球虫属孢虫纲,球虫目,艾美耳科。危害我国家鸭的主要致病虫有两种:
毁灭泰泽球虫:寄生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内,严重时盲肠和直肠有虫寄生,致病力强。卵囊小,短椭圆形,浅绿色,无卵膜,初排出的卵囊内充满含粗颗粒的合子,无空隙。
菲莱氏温扬球虫:寄生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内,主要在回肠段,盲肠和直肠也有虫寄生。卵囊大,卵圆形,浅淡蓝色,初排出的卵囊内被合子充满,无空隙,有卵膜孔,每个孢子囊内含4个子孢子。
它们属直接发育型,无需中间宿主,发育需经3个阶段:孢子生殖阶段——在外界完成,又称外生发育;裂殖生殖阶段——在小肠上皮细胞内以复分裂法进行繁殖,毁灭泰泽球虫有两代裂殖生殖;配子生殖阶段——由上述中最后一代裂殖子分化形成大配子,大、小配子结合为合子,合子外周形成囊壁就成为卵囊。
二流行特点
本病发生季节与气温和雨量有密切关系。在外界发育成孢子化卵囊的适宜温度为20~30℃,温度在9℃以下或40℃以上,卵囊停止发育。球虫卵囊的抵抗力有强有弱。
各种年龄的鸭都有易感性,雏鸭发病严重,死亡率高。病鸭康复后成为带虫鸭。本病传播通过病鸭或带虫鸭粪便污染的饲料、饮水、土壤或用具等,或经饲养员机械性的携带卵囊来传播。易感鸭吃了被孢子化卵囊污染的食物而感染发病。
本病急性暴发时,发病率高达80~90%,死亡率为20~70%。
三主要症状
病初精神不振,呆立,减食。随后喜卧,嗜睡,不食,缩颈,翅下垂,喜饮水;粪便稀薄,呈桃红色、灰黄色或深紫色血便,且含粘液,腥臭。后期衰弱,卧地,嘶声鸣叫。发病当日或两三天出现死亡,多数四五天前后死亡达到高峰。耐过的病鸭发育受阻,增重缓慢。
菲莱氏温扬球虫致病力弱,症状不明显,只见下痢,精神倦怠,成为带虫鸭和传染源。
四剖检特征
尸体消瘦。十二指肠等小肠粘膜肿胀、出血,有的为红白相间的小点,有的为针大出血点,有的粘膜上覆一层糠麸状或奶酪样粘液,或有淡红或深红色胶冻状血性粘液,肠内容物为淡红或鲜红色粘液或胶冻状粘液,不形成肠芯。肝、肾瘀血。心肌色淡,心房扩张,血液充盈。
五实验室诊断
参照第一章寄生虫检验。
取病鸭的粪便或鸭圈表土10~50克,加入100~150毫升清水,调匀,用50目或100目的铜筛过滤。取滤液离心,3000rpm10分钟。离心后,倾去上清液,再向沉渣中加入64.4%硫酸镁溶液20~30毫升,再离心5分钟。然后用直径约1厘米的铁丝圈蘸取离心管表现浮液,将铁丝圈上的液膜抖落在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后,在高倍镜下检查。如见大量球虫卵囊,即可认定为本病。
六防制要点
按鸭年龄分群饲养。鸭舍保持清洁干燥,定期清除粪便,并堆积发酵以杀灭卵囊。防止饮水和饲料被鸭粪污染。饮用水要加消毒药,饲槽及用具等定期消毒,经常更换垫草,运动场勤换新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