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随着养鸡业免疫技术的发展和饲养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典型新城疫得到了很好地控制,但非典型新城疫却屡屡发生,给养鸡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现将笔者对非典型新城疫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措施的认识总结如下,供广大同行参考。
一、发病原因
母源抗体滴度大小不均 在对种鸡进行免疫的过程中,由于免疫方法、免疫时间、疫苗种类以及种鸡的个体差异等原因造成种鸡体内新城疫抗体水平不同,所以造成雏鸡体内的母源抗体水平不同。雏鸡体内母源抗体过高会干扰疫苗的免疫应答,造成免疫后抗体水平降低。当有新城疫病毒侵袭时,抗体水平低的鸡就会感染发病。雏鸡体内新城疫抗体HI值低于4log2时要及时免疫,当青年鸡体内新城疫抗体HI低于5log2时要及时免疫。
忽视局部免疫 据有关资料介绍,新城疫疫苗通过呼吸道接种,可以抵御通过呼吸道感染的强毒攻击,但不能抵抗强毒攻击,说明新城疫的侵袭需要较强的抗体水平和坚强的局部免疫,两者缺一不可。
受新城疫强毒的攻击 当免疫鸡群受到新城疫强毒袭击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新城疫抗体水平高的蛋鸡群会出现轻微的呼吸道症状,部分病鸡腹泻、产蛋率下降,易感染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霉形体等疾病。个别死亡鸡剖检时出现肠道、泄殖腔出血,腺胃乳头水肿,卵巢充血、出血,有卵黄性腹膜炎的症状,临床症状消失后,用HI实验检测抗体时会发现鸡群抗体水平高低不均,部分鸡高达12log2,所以应注意加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避免各种病原的侵袭。
疾病的影响 当鸡群发生疾病时代谢紊乱,正常的生理机能遭到破坏,免疫时产生的抗体水平也较低。特别是鸡群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等免疫抑制性疾病时,常常会破坏新城疫的免疫。
不重视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较差的鸡场非典型新城疫的发病率较高,而且发病后常继发大肠杆菌、霉形体等病,从而加重死亡率。同时,饲料中缺乏维生素A、E和蛋白质时,鸡群的免疫功能会受影响,而且鸡群免疫时会出现应激反应,而缺乏维生素的鸡群应激现象较严重,这样的鸡群免疫后往往效果较差。
二、非典型新城疫的控制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提高鸡群的抗体水平和抗体均匀度
1.了解母源抗体,确定首免日龄。雏鸡在3日龄时母源抗体滴度最高,以后逐渐下降,其半衰期为4.5天(平均每天下降13%)。母源抗体使雏鸡有一定的免疫力,同时又对接种的疫苗有一定的干扰作用。由于母源抗体的中和作用以及雏鸡本身的免疫应答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过早的免疫不能激发活跃的免疫反应,当母源抗体的HI值在4log2以下时,首免较合适。没有条件检测抗体的鸡场可根据母源抗体的消长规律和生产中积累的经验,安排在7~9日龄首免。
2.根据本地地区的实际发病情况如疾病流行情况、发病季节、发病日龄等调节免疫程序,必要时进行加强免疫。
3.雏鸡的免疫鸡只不健全,产生的免疫力不坚强,而且抗体水平下降较快,所以首免、二免时间间隔不易过长。
4.在免疫时要注意其他疫苗对新城疫的免疫干扰,两种不同的疫苗使用要间隔7天以上,同种疫苗两次免疫应间隔14~15天,而且免疫时选择适当的免疫途径和正确的免疫操作。
(二)有野毒感染时进行紧急接种
定期进行抗体监测,商品肉鸡正常的抗体水平在6log2~7log2左右,蛋鸡和种鸡应在8log2~9log2时具有较好的保护力,同时应注意抗体的离散度。离散度大表明免疫效果差,如果鸡群抗体水平异常升高或未接种疫苗,抗体水平不下降反而升高,达到11log2~12log2时,表明鸡群有可能感染野毒,应当进行紧急接种。
(三)联合使用疫苗
新城疫免疫抗体组成包括循环抗体、局部抗体和细胞免疫。循环抗体是体液免疫最主要部分,存在于血清中,可由HI实验测定,作用是阻止病毒扩散,防治感染;局部抗体即消化道、呼吸道黏膜中的抗体,主要是阻止外界病毒入侵,在呼吸道、消化道中定居,局部抗体只能由弱毒疫苗产生,滴鼻、点眼、气雾免疫产生效果较好,饮水、肌注次之,目前还无法对局部抗体进行检测;细胞免疫,当用Ⅳ系或Ⅰ系紧急接种时,2~3天会起到作用。有关资料表明呼吸道局部免疫只有直接接触外界抗原才能引起免疫应答,循环抗体不能运转到气管、支气管、肺等部位,利用这一原理对控制新城疫有重要意义,在生产实践中证明应用弱毒苗滴鼻、点眼、气雾免疫能刺激黏膜免疫,使呼吸道、消化道黏膜有效抵抗外界新城疫病毒的侵袭。但弱毒苗也有局限性,容易受外界影响,免疫时产生抗体滴度不高,抗体水平下降快。但用弱毒疫苗效果不理想,而把弱毒疫苗和灭活苗联合使用,可产生较高水平的循环抗体和坚强的局部免疫,而且抗体维持时间长,接种疫苗60天后,监测抗体水平一般保持在6log2左右,能够很好抵抗新城疫病毒的侵袭。
(四)使用免疫增效剂,以提高免疫效果
许多药物可以提高免疫功能,增强免疫效果。接种疫苗后在饲料中加入黄芪多糖、亚硒酸钠维生素E或左旋咪唑等免疫增强剂均可提高免疫效果。笔者曾在鸡只免疫后两天饲料中添加10毫克/公斤体重的左旋咪唑或每吨饲料添加黄芪多糖400克,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五)加强饲养管理,预防免疫抑制病和应激的出现
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贫血、马立克氏病、球虫病、淋巴性白血病等可造成免疫失败,所以应注意加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设,严格按免疫程序做好各项免疫工作。
鸡群出现应激反应时,体内的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血液中淋巴细胞减少,同时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加强,导致免疫后鸡群的抗体水平较低。另一方面应激会影响法氏囊、胸腺、脾脏的功能而造成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因此在免疫前后添加抗应激药物,可提高免疫效果。同时要给鸡群饲喂全价日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