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防治鸡病毒性关节炎的要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7-14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77

鸡病毒性关节炎又叫病毒性腱鞘炎,是由鸡呼肠孤病毒引起的足部关节肿胀、腱鞘发炎,继而使腓肠肌腱断裂的一种传染病,以肉鸡多发。 在急性发病鸡群,死亡、生长停滞、饲料利用率低、屠宰率下降及淘汰病鸡均为造成损失的重要原因。因此,本病对养禽业有重大的经济意义。

另一个概述为,病毒性关节炎也称病毒性腱鞘炎,是由鸡呼肠弧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以侵害关节滑膜、腱鞘、关节软骨和心肌为特征,多发生于肉鸡。本病仅发生于鸡,分布于美国、欧洲各国及日本,造成鸡群死亡、生长停滞、饮料利用率降低,给养鸡业造成重大损失。

病因

鸡呼肠弧病毒与其他呼肠弧病毒相似,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但70%乙醇、0.5%的有机碘可使其灭活。

1.病原特性 鸡病毒性关节炎的病原是呼肠孤病毒。病毒 为无囊膜、呈20面体对称的双层结构。衣壳的直径约70—75纳米。病毒的基因组为可分段的双链RNA。在感染细胞的胞浆内呈晶格状排列。 病毒对乙醚不敏感,对pH3.0有抵抗力。对热稳定,能耐受60℃8—10小时,56C22~24小时,4C3年以上, —63度10年以上。2%来苏尔、3%福尔马林等有抵抗力,70%乙醇和0。5%有机碘可灭活病毒。 病毒可在鸡胚卵黄囊内或绒毛尿囊膜上以及2~6周龄鸡的原代鸡肾细胞培养物内生长。在感染的原代鸡肾细胞和鸡胚绒毛尿囊膜细胞内经常可看到呼肠孤病毒的特征性胞浆包涵体。在病变关节的滑膜细胞内尚未发现过包涵体。此外,病毒还可以在鸡胚肾细胞、肺细胞、成纤维细胞、幼龄地鼠肾细胞和鸭胚成纤维细胞中进行繁殖。 含病毒的病料经卵黄接种鸡胚时,经5~7天出现鸡胚死亡, 表现全身出血、胚体萎缩,肝肿大,脾肿大且有坏死灶;经尿囊 膜接种时,可在尿囊膜上形成小的坏死斑。 本病毒的唯一宿主是鸡。

2.病料的采取 以无菌棉拭子由胫跗关节或胫股关节收集滑液,或将有水肿的滑膜用营养肉汤或细胞培养营养液制成10%悬液,也可取脾脏制备悬液,把处理好的病料放—20℃保存备用。

3.病原分离培养 (1)鸡胚接种 病毒能在发育鸡胚的卵黄囊内、绒毛尿囊膜上增殖,初次分离选用卵黄囊内接种。所用鸡胚应是SP,F胚或。来自无呼肠孤病毒感染的鸡群。将病料0.2毫升侮胚接种于5—7日龄鸡胚的卵黄囊内,35.5℃恒温孵化,鸡胚于接种后3~5天死亡,胚体出血,内脏器官充血或出血。存活胚发育不良,肝、脾、心脏肿大,并含有坏死灶。 鸡胚于绒毛尿囊膜接种后7—8天内死亡,在绒毛尿囊膜出现痘斑及产生胞浆包涵体。但鸡胚死亡率不稳定。 (2)细胞培养 呼肠孤病毒能在多种细胞(如原代鸡胚细胞、肾、肝、肺、巨噬细胞、绿猴肾、兔肾等细胞)上生长。以2~6周龄原代鸡肾细胞或肝细胞培养物为最合适。鸡肾细胞在接种病毒24~48小时后形成合胞体,脱落后形成多核巨细胞,在细胞单层上留下空斑。在感染细胞内可见到嗜酸性或嗜碱性胞浆包涵体。 (3)致病性检查 由于呼肠孤病毒普遍存在于禽体内,所以分离到病毒尚不能证明其就是临床疾病。还需测定病毒的致病性,方法是:应用上述分离的毒株给1日龄或2周龄易感雏鸡做足垫内接种,24~96小时后足垫肿胀,可蔓延到跗关节和跖上,逐渐出现跛行等症状,则表明分离物具有致病力。 (4)病毒的耐热性测定 将上述分离毒株置于60℃作用1、2、4小时,然后对鸡胚卵黄囊或2周龄雏鸡接种,如仍保留病毒活性,说明该分离毒株耐热。 必要时可以用已知鸡病毒性关节炎阳性血清对分离毒株做病 毒中和试验或琼脂扩散试验鉴定。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只有鸡和火鸡易感,火鸡多呈不显性感染。

2.发病年龄 自然发病多见于4~7周龄的鸡。

3.传播途径 直接或间接接触,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侵入机体,在鸡群中迅速传播,多呈隐性感染,也可通过种蛋传染给下一代鸡,但较少发生。

4.传染源 病鸡和带毒鸡。    由于病毒在鸡体内持续生存至少289天,因而鸡的带毒可能是一个问题。病毒长期通过肠道排出,粪便是一个主要的接触性传染源。 鸡与鸡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接触均可发生水平传播,感染后的种鸡可经蛋垂直传播。本病在肉鸡群中传播迅速,但在笼养蛋鸡群中传播较慢。通过呼吸道与消化道在鸡群中传播蔓延。病毒最初在血液中散播,以后又局限在腱的滑膜组织以及关节部位。 鸡是本病唯一已知的自然或实验宿主。各种日龄、类型和品系的鸡都易感,但多见于4~7周龄的鸡。腱鞘炎在肉鸡中最为流行,几乎鸡群中100%的鸡都会受到感染,但病死率较低,通常低于6%。

病理

跗关节上下周围肿胀,肌腱水肿,关节腔内充满淡红色透明滑膜液,如有细菌感染,则见有浓性渗出物,当腱部转为慢性炎症时,腱鞘硬而粘连,关节软骨糜烂。1.临床病理学 急性期的病鸡,跖屈肌腱和跖伸肌腱肿胀。 从跗关节上部的触诊能明显感觉到跖伸肌腱的肿胀,拨掉羽毛后容易观察到这种病变。爪垫和跗关节一般不出现肿胀。跗关节常含有少量草黄色,成血样渗出物,跗关节内滑膜常有点状出血。感染早期跗关节和跖关节腱鞘有明显水肿。2.组织病理学 急性期,肌腱和腱鞘出现水肿,同时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网状细胞增生,异噬细胞聚集血管周围。滑膜腔内充满异噬细胞、巨噬细胞和脱落的滑膜细胞。慢性期病例,关节滑膜形成毛样突起,并有淋巴结节。肌腱、腱鞘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并存大量的网状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的浸润或增生。

症状

潜伏期1~11天,感染鸡因毒株而异,多呈隐性经过,有的病鸡出现下痢,肠炎或轻微呼吸道症状。    雏鸡感染3~4周后,逐渐出现步态异常、跛行、跗关节肿胀,病鸡喜坐在关节上,驱赶才跳动,患肢不能屈张,病鸡发育不良,长期不能恢复。    接种2周龄的雏鸡,潜伏期变动为1天(正常接种)和11天(肌肉、静脉、窦内接种)之间。气管接种和接触感染后的潜伏期分别为9和13天。 在急性感染期,鸡表现为跛行,部分鸡生长受阻。慢性感染期的鸡跛行更加明显,少数病鸡跗关节不能运动。病鸡跖屈肌腱和跖伸肌腱肿胀,从跗关节上部的触诊能明显感觉到跖伸肌腱的肿胀。在年龄较大的肉用鸡中可见腓肠肌腱断裂,并导致顽固性跛行。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以初步诊断,确诊需经实验室分离培养鉴定病原。 [血清学诊断要点] 1.琼脂扩散试验 本试验最常用,可以检出群特异性抗原或抗体,这对血清型众多的I群腺病毒感染的检查尤为适宜。由于禽腺病毒又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应注意对其结果作正确解释。  琼脂扩散抗原是用接种病毒的鸡胚绒毛尿囊膜或细胞培养物(胚肝细胞、胚肾细胞和肾细胞)来制备的,可以用抗原检测病禽双份血清的抗体效价,也可以用特异性免疫血清检出病变脏器以及细胞培养物或鸡胚中的病毒抗原。 2.病毒中和试验 本试验是一种测定抗体型和腺病毒分离物定型的标准方法。但需要有一定数量血清型的血清(例如鸡腺病毒至少有12个血清型)。常用微量试验,血清作连续2倍稀释,病毒用200个代ID50,在微量板上进行。能被20单位的抗血清中和的病毒,则属于该血清型的病毒。鸡体内的中和抗体在感染后2~4日开始出现。 3.荧光抗体试验 此法可检出病鸡肝、感染的培养细胞鸡胚的绒尿膜等细胞内的特异荧光,是测定I群病毒抗体的一种敏感方法。可采用病料冰冻切片或触片、微量滴定板或盖玻片上的细胞培养物,用丙酮固定后荧光抗体染色,镜检。用大量病毒注射鸡的静脉和皮下时,可在肝、胰、肾实质和肠黏膜上皮细胞中检出荧光抗原(在接种后1~6日出现)。肝细胞核内与细胞质中均能出现荧光抗原。鸡肾细胞感染病毒后10~12小时,核内出现颗粒状特异荧光,16~24小时在细胞质中也能见到弱的弥蔓性反应。 4.其他血清学诊断方法 本病也可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等方法诊断。ELIS久已被用于测定腺病毒的群特异性抗体和型特异性抗体。

防治

对症治疗,剔出病鸡,集中饲养,症状严重韵应淘汰。

主要用于肉鸡,在开产前2~3周注射油化乳剂灭活苗,产生抗体可使雏鸡在3周内不受感染,雏鸡在2周龄,接种弱毒疫苗即可。同时还应加强平时卫生管理和鸡舍定期消毒。

1.环境消毒 病毒对热的抵抗力较强,对于肉用鸡,建议采用全进全出,消毒后空舍一段时间。消毒剂中0.5%有机碘及碱性消毒液如草木灰、氢氧化钠较为有效。

2.杜绝经蛋传播 不要从发病鸡场购进种蛋,同时严格饲养幼鸡,因为雏鸡在1~20日龄时是最易感的。

3.免疫预防 (1)疫苗的种类 ①活疫苗 大多数疫苗株是从S1l,,株演化而来,毒力已降低,主要用于7日龄或更大日龄的雏鸡免疫,但在1日龄皮下接种会干扰马立克氏病疫苗的免疫。 ②灭活疫苗 目前本病毒具有变异性,日本已有5个血清型,美国有4个血清型,国内已开发出病毒性关节炎灭活苗,因此应用与当地分离株血清型一致的毒株或本地分离的病毒制成灭活苗,给种鸡免疫,使雏鸡通过卵黄获得被动保护,安全度过较为敏感的时期(2周龄以下)。

4推荐的免疫程序

目的是既保护处于易感日龄的雏鸡,又不干扰马立克氏病的免疫,因此建议按以下程序免疫:

①种鸡:分别在1—7日龄和4周龄用病毒性关节炎多价弱毒疫苗免疫,在开产前再接种一次灭活苗;

②肉鸡:本病最易发于肉鸡,因此在1日龄以多价弱毒疫苗接种一次。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