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我国每年用于防治鸡球虫病的药费达数亿元人民币,占鸡病全部防治费用的近三分之一。球虫病流行的鸡群生长严重滞后,而且极易诱发大肠杆菌病、支原体病等。自上世纪40年代磺胺类药物用于养鸡生产以来,已先后有30多种药物投入临床应用,然而,随着药物的广泛应用,球虫抗药性问题日趋普遍和严重。
使用球虫疫苗虽然无药物残留之忧,不会产生抗药性,但是由于球虫种类不全,有时接种等于隐性感染,而且球虫疫苗产生免疫力慢,易受野毒感染而发病,同时球虫疫苗接种要求高且易与其它免疫程序冲突。因此科学的制定鸡球虫病的预防用药方案至关重要。
一、药物预防方案
设计抗球虫药用药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到球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抗药虫株存在的普遍性和不同抗球虫药的作用特点。
连续用药 一般适用于离子载体类药物,在肉鸡上使用较多,连续用药的优点在于饲料混合错误的危险性降低,可以降低用药成本,有利于免疫力的产生。最大的缺点是较易产生抗药性,事实上由于对离子载体类抗球虫药抗药性的普遍存在,全程使用也不再能够确保充分的抗球虫效果。化学合成类抗球虫药产生抗药性的速度较离子载体类药物要快得多,一般不用于连续用药,连续使用还涉及到用药成本、安全和药残等问题。
穿梭用药 是目前采用最多的用药程序类型,即在同一饲养期内,换用两种或三种性质不同的抗球虫药。具体实施时,要在球虫病高发阶段使用高效抗球虫药,低发阶段使用低效抗球虫药。为了避免虫株对所用的药物同时产生耐药性,鸡场应有计划地更换穿梭用药方案。
轮换用药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使用同一种抗球虫药,两到三批鸡后再换成另一种抗球虫药。但变换的抗球虫药不能属于同一类型的药物,以免产生交叉抗药性。轮换用药在养禽业中被广泛采用,但要注意的是短周期的轮换用药不太可能达到延缓耐药性产生的目的,因为如果轮换药物的速度过快,抗药性虫株可能仍然存活。
联合用药 在同一饲养周期内,同时并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球虫药,通过药物间的协同作用来延缓抗药虫株的产生,可增加药效和减少用量。联合用药的优点是球虫对两种同时使用的抗球虫成分产生抗药性将会变得困难,其效果取决于参与期间的各个药物是否已经发生了抗药性和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协同作用,没有协同作用的两个药物采用联合用药方案应该在其中任何一个药物没有出现抗药性之前,否则没有实际意义。反之,在存在协同作用的两个药物间采用联合用药方案时,尽管其中的一个成分已经存在某种程度的抗药性,但仍然能够达到提高药效和延缓抗药性产生的效果,而且比单独用药时的浓度要低。
二、设计用药方案时应注意的问题
1.敏感性的恢复
就某一耐药性虫株而言,其耐药性是相对稳定的,但对球虫群而言,其对某一药物的敏感性是可以恢复的。Ruff(1976)认为,在一个球虫群中,在5年或更长时间内不接触有关药物的情况下,耐药性是可以消失的。Jeffers(1976)指出,在耐药性虫株中引入大量的药物敏感株,在没有药物作用下,耐药性可以消除。原因是在不用药的情况下,敏感株占优势地位。Chapman(1994)也报道了在用过球虫苗的鸡群中,对莫能菌素耐受的虫株其敏感性得到了恢复。
2.合理用药
合理使用抗球虫药是延缓耐药性产生的有力措施,到目前为止,用于抗球虫的药物多达50余种,根据各种药物的特点以及田间耐药性产生情况,合理应用这些抗球虫药物,可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延长药物的使用年限。
选择合适的抗球虫药和最佳使用时机 为了更加合理的使用抗球虫药,必需了解目前使用的抗球虫药的功效和作用特点,对一种抗球虫药的效果评价应充分考虑到药物本身的抗球虫活性、抗球虫谱、作用峰期、毒副作用及生产成本等多种因素。不同种类的抗球虫药化学结构不同,发挥作用的机理也有所不同,导致抗球虫药的最佳活性分别处在球虫生命周期的特定阶段。
根据药物活性峰期,来选择所使用的药物和使用药物的时机,抗球虫峰期在感染后第1~2天的药物如喹啉类、氯羟吡啶、离子载体类多用于预防和早期治疗。作用峰期在感染后3~4天的药物多用于治疗(氨丙啉、百球清、三字球虫粉、尼卡巴嗪、球痢灵、磺胺类)。在穿梭和轮换用药时,一般先用作用于第一代裂殖体的药物,再用作用于第二代裂殖体的药物。根据不同抗球虫药的活性峰期和艾美尔球虫的生活史确定对抗球虫药使用的最佳时机。
通过合理的用药方案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有策略地应用抗球虫药,抗药性是可以减弱或延缓的。延缓抗药性产生的有效方法是不同作用类型抗球虫药有规律的交替使用,选择的产品、用药程序的类型和不同程序的轮换取决于不同抗球虫药的使用历史、过去获得的结果、抗药性的普遍程度以及不同产品抗药性的选择速度。还要充分考虑到球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抗药虫株存在的普遍性和不同抗球虫药的作用特点。实践证明,联合用药、穿梭用药、轮换用药等方法确实起到了减弱或延缓抗药性产生的效果,为有效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延长抗球虫药的使用寿命,起到了一定作用。
3.抗球虫药物和球虫疫苗联合使用
从微生态学的角度看,球虫疫苗接种后,疫苗株在鸡体内将占有绝对优势,从而抑制耐药虫株的发育和繁殖。疫苗株致病性差,一般不会引起鸡球虫病的发生。一旦发病也多是由于环境条件控制不好而让鸡摄食了大量的子代孢子化卵囊造成的。这些疫苗虫株对抗球虫药物多是敏感的,利用现有药物可有效控制疫情。实践证明,对免疫后又发病的鸡用药就可控制病情。因此,抗球虫药物和球虫疫苗的联合使用是目前解决鸡球虫耐药性的一个可选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