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两例肉鸡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8-19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232
     2006年4月份以来,山东省嘉祥县肉鸡养殖场中普遍发生传染性支气管炎与大肠杆菌的并发感染,笔者采用综合性的防制措施后,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现将一起典型病例的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一、发病情况  
   山东省嘉祥县某乡镇养殖大棚,饲养AA肉鸡3500只,采用地面平养,7日龄时用新城疫IV系-传支120二联冻干苗点眼滴鼻,14日龄用多价法氏囊冻干苗倍量饮水,22日龄时用新城疫IV系-传支H120二联冻干苗倍量饮水,2006年4月26日,鸡只24日龄时鸡群中出现咳嗽,甩鼻等症状。养殖户误认为是接种疫苗引起的疫苗反应,遂投入盐酸多西环素等药物,3天后依然不见好转,死亡率开始上升,一天死亡四五十只,遂请笔者前去诊治。  
    二、临床症状  
   患病鸡缩头闭眼,羽毛逆立。发病初期有轻微呼吸道症状,随后消失,呈表面康复。接着采食量明显下降,饮水增多,是原来的2~3倍,排米汤样灰白色粪便,有的为黄绿色。病鸡消瘦,严重脱水,鸡爪干瘪,呼吸困难,个别表现轻微神经症状。  
   三、剖检变化  
   鼻腔、鼻窦和气管中有浆液性、粘性干酪样渗出物,气管下部或支气管处有水样或粘稠透明的黄白色液体,有的形成干酪样栓子。病鸡表现为气囊炎,胸气囊和腹气囊壁增厚、混浊,囊腔中积有黄色干酪样渗出物。心包积液,在肝表面和心外膜上覆有一层黄白色的纤维膜,肝呈褐色,脾肿大。个别病鸡腺胃呈球样肿大,胃壁增厚、水肿,表面有出血或黄白色粘性渗出物。肠黏膜红肿,肠腔内有黄色分泌物,有的肠黏膜脱落,肠壁变薄。肾高度肿大、苍白,呈槟榔状花纹,俗称“花斑肾”。输尿管变粗,管道内充满白色的尿酸盐。泄殖腔出血,内有一包白色尿酸盐,法氏囊无病变。  
    四、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同时采集病料到山东省嘉祥县化验室进行实验室检验,结果排除了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支原体、痛风感染发病的可能,最终确诊为传染性支气管炎与大肠杆菌并发感染。  
    五、防制措施  
    1.药物治疗,用圣奥精品(硫酸粘杆菌素)20公斤水/瓶饮水,每日8:00前集中投药一次,紫锥黄芪200公斤水/袋饮水,每日两次;肾肿败毒饮水剂200公斤水/瓶饮水,一次集中投药。连用5天,同时用强力维他饮水1000公斤水/袋,每日两次。  
    2.用百毒杀和鼎碘等消毒液对鸡舍、饲喂用具、周围环境、污染物交替消毒,每天一次,连续5天,以后每周消毒1~2次。  
    3.加强饲养管理,降低饲养密度,控制好温度(昼夜温差不超过2°C),保证供给清洁的饮水和充足的饲料,降低饲料中蛋白,每100公斤全价饲料中添加玉米20公斤(病情恢复后,恢复原配方),以减轻肾脏负担。  
    经采取上述防治措施2天后,患病鸡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死亡明显减少,采食量开始增加,第4天起死亡基本停止,采食量明显增加,第5天病鸡群基本恢复正常,死亡停止,继续巩固用药2天,鸡群完全恢复正常。  
    六、小结  
    1. 经笔者调查分析,造成鸡群发病的主要原因是饲养环境差、饲养密度大,鸡舍通风不良、卫生不好、氨味大。另外,玉米质量不佳也是本病的诱因之一。  
    2.目前本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所以关键在于预防。在饲养过程中除采取降低饲养密度、加强通风、注意温湿度变化,防止维生素缺乏,减少应激,定期消毒等措施外,在7日龄时应用新城疫-肾传支二联油乳苗免疫或用大肠杆菌多价苗免疫,可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笔者在治疗中发现,凡是用过上述油苗免疫的鸡群不发生本病或少发,即使发病后也较容易治愈。  
     3.对肾脏肿大的病鸡不可用磺胺类、氨基糖甙类药物治疗,以避免加重病情。  
     4.鸡群发病后笔者建议养殖户要及时找专业兽医人士诊治,切勿自行凭经验乱投药,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