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气温高、雨水多,最常见的鸡病有以下几种:
中暑
气温超过32℃以上,加之鸡舍通风不良和卫生条件较差时,鸡群易发生中暑。鸡群密度过大,鸡体较肥胖时也易发生中暑。晚上19∶00~21∶00是鸡群中暑死亡的高峰时间,因为下午气温较高,鸡只体温调节功能已经发挥到极限,体温多在此时升高至休克的临界限,所以易发生中暑。处于中暑状态的鸡,主要表现为张口呼吸,而且呼吸困难,部分鸡喉内发出明显的呼噜声,采食量下降,部分鸡绝食,饮水大幅增加,精神萎靡,活动减少,部分鸡卧于笼底,鸡冠发绀,体温高达45℃以上。
综合防治
1.喷水降温:每天中午12∶00以后,在鸡舍内空间,每2小时~4小时喷一次清凉井水,可有效地降低舍内的温度。也可以往鸡舍内喷洒凉水,喷水时应打开门窗,使舍内空气对流,这样,才会有效地降温。
2.遮挡阳光:可在鸡舍的上面,覆盖一层15厘米左右的稻草或麦秸并洒上凉水,保持湿润,可有效地阻隔阳光进入舍内。也可在鸡舍周围种树种草,以遮挡阳光射入。
3.保持通风:鸡舍应前后开窗,保证空气对流,也可安装较大功率的排风扇,加大舍内空气流动,将鸡体的热量带走,达到降温的目的。
4.加强饲养:一是加喂降温饲料,每日每只喂给西瓜皮50克。二是饮用石膏水,并在饮水中加入适量的小苏打、霍香正气水等。三是在日粮内添加适量的微生素C、E、K及杆菌肽锌等添加剂,可有效地减轻高温对鸡的危害,提高鸡的生产性能。四是要保证给予充足的饮水,鸡通过饮用清凉水能加大粪便排泄量,带走体内多余的热量。
5.精心管理:良好的饲养管理,可以增强鸡体的体质,提高鸡对体温的调节能力,有效地防止或减轻中暑的发生。一是减少日粮容积,增加蛋白质饲料比例,满足因采食量下降而营养不足的需要。二是改变饲喂时间,因中午气温较高,鸡群采食量低,应在早晨、上午和晚上凉爽时饲喂,并增加饲喂量。
6.及时治疗:发现有鸡中暑时,应立即将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并在鸡冠、鸡翅部位扎针放血。同时,给鸡喂十滴水1滴~2滴,或喂给人丹4粒~5粒。
大肠杆菌病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不同血清型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鸡的急性或慢性疾病的总称。在自然环境中,饲料、饮水、鸡舍环境、鸡体本身等均有大肠杆菌存在。
呈急性败血型的病例,精神沉郁,厌食,体温升高,拉黄色或黄绿色稀粪,两翅下垂,鸡冠暗紫,剖检可闻到特殊臭味,见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呈青铜色或土灰色,肝浆膜上有一层灰白色的纤维素膜覆盖,有的肝表面散布多量针尖大坏死灶,肠粘膜充血,出血,少数病例腹腔有积液和血凝块。浆膜炎型包括心包炎、肝周炎、卵黄性腹膜炎、气囊炎等。病理变化的共同特点是纤维素性渗出物增多,附着于浆膜表面,严重的常于周围器官粘连,卵黄性腹膜炎主要发生在产蛋母鸡,病鸡肛门周围羽毛粘有蛋白或蛋黄状物。剖检时腹腔内有腥臭味,积有多量卵黄状物,卵黄变性破裂,造成卵黄性腹膜炎。其他病型,包括输卵管炎、肠炎、全眼球炎、关节炎、脐炎等,伴有失明,下痢,关节肿胀,跛行。
此外,大肠杆菌感染的鸡可造成头部水肿和大肠杆菌性肠炎肉芽肿。剖检在肝脏、盲肠和十二指肠及肠系膜呈典型的肉芽肿。
综合防治:环境消毒,加强空气流通,防止饲料及水源的污染,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气候突变等造成的一些应激因素。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广谱抗菌药物。病鸡可直接注射庆大霉素(按5000单位/羽)、卡那霉素(按3000单位/羽),每日2次,连用3天,也可用链霉素等,最好是两种药物联合应用。
营养性疾病
营养性疾病一般是指家禽由于体内缺乏某种营养物质,无法维持正常的生理及生产需要而导致的疾病。经常发生的营养缺乏症有蛋白质缺乏症、维生素缺乏症和无机盐缺乏症。临床症状是:消瘦,生长缓慢,瘫痪,眼疾,下痢,毛色无光,啄癖,异嗜等。还可诱发其他传染病,对家禽危害很大,其发病原因多种多样,除与饲料质量有直接关系外,还与环境、应激、采食量、代谢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夏季的发病率远高于其他季节。
防治 为了减少夏季营养性缺乏症的发生,应根据发病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如加强换气,喷洒凉水,遮挡光线等,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热应激的影响,达到减少饮水量,增加采食量,减少体内养分损失,保证机体正常代谢的目的。其次要注意饲料的存放时间和条件,最好使用新鲜饲料,夏季应选择通风、干燥、阴凉的地方储存,时间不应超过15天,否则在使用时应补充营养物质(如维生素、蛋白质饲料等),以防营养物质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