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终产物往往大部分是小肽而非游离氨基酸,小肽能完整地被吸收并以二、三肽形式进入血液循环,小肽在蛋白质营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动物为了达到最佳生产性能,必须需要一定数量的小肽,作者就目前国内、外对小肽在猪营养中的研究及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随着蛋白质和氨基酸营养研究的深入,人们已逐渐认识到肽营养的重要性。Aga r(1953)观察到,肠道能够完整转运双甘肽。其后Naey(1959)和Smith(1960)首先提出肽可被完全转运的确切证据。最简单的肽是由2个氨基酸组成的二肽,其中含有1个肽键。含有3、4、5个等氨基酸的肽分别被称为三、四、五肽等。由2--10个氨基酸通过肽键形成的直键肽被称为寡肽或小肽。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猪在肠道内对蛋白质的利用并不局限于游离氨基酸的形式,而大部分是以2--3个氨基酸组成的小肽形式吸收的。乐国伟(1997)报道小肽能完整地通过肠粘膜细胞进入体循环。这样肽类被完整吸收的观点逐渐受到重视,肽类研究随之开展起来。
1、猪体内小肽的吸收机制
Drockcoopdeng等(1962)在血浆中发现有特殊肽的存在,如含脯氨基酸的肽。Chen等(1962)和Adibi(1978)用电磁探针探测到蛋白质在小肽的最终产物是小肽和氨基酸。这些对小肽吸收机制提供了进一步证明。日粮中的蛋白质经猪消化道内一系列酶的作用,最终降解为游离氨基酸和小肽,其中的小肽在猪小肠绒毛刷状缘受到氨肽酶A和氨肽酶N的作用,最终以游离氨基酸和小肽的形式被猪吸收利用。小肽和氨基酸吸收机制完全不同。目前研究结果表明,至少有如下3种吸收机制:①游离氨基酸的吸收是一个主动依靠Na+泵的主动转运过程,而Matthrws( 1987)和Vin-cenzini等(1989)发现小肽的吸收是一个主要依赖于H+或Ca2+离子浓度电导而进行的消耗能量的转运过程。这种转运方式在缺氧或添加代谢抑制剂的情况下被抑制。②大多数小肽的吸收需要一个酸性环境,1分子肽需要2个H+,即这种吸收机制具有pH依赖性的非耗能性Na+/H+交换运输系统。Daniel等(1994)报道,小肽转运的动力来源于质子的电化学梯度,质子向细胞内转运产生的动力驱使小肽向细胞内运动,这样小肽就以扩散的形式进入细胞,引起细胞浆的PH下降,从而活化Na+/H+通道,H+被释放出细胞,细胞内的PH恢复到原来水。当缺少H+时,小肽的吸收依靠膜外的底物浓度进行,当细胞外H+浓度高于细胞内时,则通过产电共转运系统逆底物浓度转运。③谷胱甘肽(GSH)转运系统。Vincenzini(1989)报道,GSH的跨膜转运与钠离子、钾离子、锂离子、钙离子、锰离子的浓度梯度有关,而与氢离子浓度无关。由于GSH在生物膜内具有抗氧化作用,而GSH转运系统可能具有特殊的生理意义。
2、小肽对猪的营养及生理作用
2.1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Boza等(1995)、Infante等(1992)、 Monchiand Rerat(1993)
Pullain等(1991)的研究结果表明,以小肽形式作为氮源时,整体蛋白质沉积高于相应氨基酸日粮或完整蛋白质日粮。Pierzynowski等(1997)报道,血液循环中的小肽能直接参与组织蛋白质的合成,此外肝脏、肾脏、皮肤和其他组织也能完整地利用小肽。其中肾脏是消化吸收肽和再吸收氨基酸的主要场所。Rerat等(1998)研究报道,向猪十二指肠灌注小肽后,血浆胰岛素的浓度高于灌注游离氨基酸组。而胰岛素的功能之一是参与蛋白质合成时的肽链延长,增加蛋白质的合成。
蛋白质沉积是猪整体蛋白质合成与降解共同作用的结果,氮沉积增加即意味着蛋白质合成率相对增加或降解率相对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