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甘波罗病,是由呼肠弧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由于该病发病突然、病程短、死亡率高,且可引起鸡体免疫抑制,目前仍然是养鸡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1 鸡法氏囊病的原因
1.1 母源抗体的干扰
母源抗体是从母体获得的被动免疫抗体,对外来病源有一定的抗御作用。由于引进鸡雏来自四面八方,种鸡在开产前是否免疫,在没有抗体监测的情况下,雏鸡母源抗体存在与否不详。过早接种疫苗被母源抗体中和而失去免疫作用,过晚接种又易被野毒感染而发病。
1.2 病毒毒株与疫苗抗源性的差异
目前,畜禽疫苗购销渠道较混乱。外地科研部门新生产的产品流入到各地,一些饲养户都是按照疫苗经销商所提供的免疫程序实施免疫,而忽略了当地传染病流行特点,往往出现法氏囊病毒毒株和疫苗毒株的抗原性不符,这样,难免出现免疫失败。也可能有变异毒株的存在,仍然会发生法氏囊病。
1.3 免疫方法不当
目前,鸡传染性法氏囊疫苗免疫方法有两种,即饮水、滴鼻和点眼。但有的饲养产怕麻烦,将滴鼻与点眼改为头浸;有的饲养户在饮水时,不注重水的质量,随意使用自来水稀释疫苗;也有的将两次免疫改为一次免疫。这些方法都是不可取的。
1.4 药物及饲料添加剂的影响
各种抗生素与磺胺类药物及其制品都有抑制和杀死疫苗弱毒的作用。有的饲养户为促进家禽的生长发育,提高生产性能,预防疾病,而在免疫接种前后仍然用抗生素、磺胺类药物或含此类药物的饲料添加剂,结果减弱或抑制了疫苗的免疫效果。
1.5 消毒不彻底
发生法氏囊病的用户,大部分是利用饲养过几批鸡的鸡棚、鸡舍,每批出栏后,没的按着正规的方法进行消毒,疫源地很难彻底消灭。
1.6 饲养场(户)过于集中,人为的疫病传播
目前,各地为招商引资,发展农村经济,各乡镇都建立了专业养猪村、养鸡屯,几十座塑料大棚连接成片,集中饲养畜禽。这样。由于饲养密度过大,车辆出出入入,人员来往频繁,尤其是饲养人员互相走动,兽医技术人员随意到鸡舍解剖病鸡。这样,有一场(户)发生疫情,将会很快波及到其它场(户),引起疫病的流行。
2 采取的对策
2.1 合理按排免疫程序,适时进行免疫
为了克服母源抗体的干扰,要弄清楚种鸡的来源,孵化用的种鸡产蛋前没有进行免疫的雏鸡最好在3日龄和14日龄各接种法氏囊疫苗一次。若免疫的种鸡,为克服母源抗体的干扰,最好在14日龄进行首免,28日龄时再加强一次。
2.2 疫苗的选择及剂量
最好应用国家指定生产厂家生产的双价或多价法氏囊苗。如果滴鼻点眼,最好鼻一滴眼一滴,每只雏鸡约0.05mL,滴后稍停3~5秒钟。若饮水免疫确保倍量或双倍量,水中加疫苗保护剂,饮水立前要停水2~3小时。保证每只鸡能充分饮服并争取2~3小时内饮完。为了确保疫苗的免疫效果,在法氏囊疫苗免疫前后24~48小时内禁止应用消毒药及抗病毒药,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2.3 法氏囊病的治疗
鸡群一旦确诊为法氏囊病要及早应用法氏囊高免卵黄抗体。500mL卵黄抗体内加庆大霉素100万单位,地塞米松20mg,充分混合后,每只鸡肌肉注射1~1.2mL。能减少应激和抑制杂菌,见效快、效果好,注射1次即可。
2.4 认真做好消毒工作
对清净区的鸡舍,进雏前应用广谱消毒药喷洒即可。污染的鸡舍鸡只出栏后,首先要清除粪便及垫料,进雏前10天左右,饲养用具要清洗干净,然后用2%~4%火碱喷洒一次,或每立方米应用高锰酸钾15g、甲醛30mL进行薰蒸,密封48~72小时后,再打开门窗通风换气。进雏前2~3天再用广谱消毒药喷洒1次。
2.5 加强饲养管理
育雏室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密度合理,通风良好,定期带体消毒,尽量控制人员及车量流动,减少外地疫病的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