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兽药技术 » 新药研发 » 正文

不同剂量E.tenella感染对雏鸡临床病变指标的影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8-04  来源:- 未知来源 -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311
  摘要:本试验应用1.0′103、1.0′104和5.0′104 3个不同剂量的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进行人工感染发病。对雏鸡感染后不同时间的盲肠病变、血便和卵囊排放量以及死亡率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对雏鸡盲肠病变、卵囊排放量、血便以及死亡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上述指标多随着感染剂量的加大而变大,但卵囊排放量当感染剂量增加到5.0′104时反而降低。血便和死亡率各组均以感染后第6d最为严重,卵囊排放量以感染后第7d最多。
关键词:鸡;E.tenella;盲肠病变;血便;卵囊排出量;死亡率;不同剂量
鸡球虫病是一种由艾美耳属球虫寄生于鸡肠上皮细胞引起的原虫病。目前在鸡体内已检测到9种艾美耳球虫,其中有5种致病力较强,发病率可达50%~70%,死亡率达20%~30%,严重时高达80%。在鸡的各种疾病中,球虫病约占1/6~1/5,常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试验应用人工感染发病的方法,探讨不同剂量E.tenella感染与雏鸡临床病变指标的相关性。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动物:系购自保定市鹿圆种鸡场的1日龄京白939小雏鸡。购进后于无球虫的消毒铁丝笼内隔离饲养至15日龄,经粪便检查,确认无球虫感染后作为试验用鸡。
1.2试验用球虫卵囊: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寄生虫室保存的保定株E.tenella孢子化卵囊。用15日龄小雏鸡复壮,孢子化后,保存于2.5%重铬酸钾溶液中备用。
1.3试验分组:从经预备期饲养至14 日龄的雏鸡中选取体重差别不超过±5g的健康雏鸡1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40只。其中Ⅰ组为不感染对照组;Ⅱ组、Ⅲ组、Ⅳ组为感染组,并于分组后的次日每组分别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孢子化卵囊1.0×103个/只、1.0×104个/只、5.0×104个/只。
1.4 临床病变指标的测定:
盲肠的病变记分在感染后第7d,参照Johnson and Reid (1970)的标准进行;血便记分,参照Morehouse(1970)的标准;卵囊记数用记数板法;死亡率的观察为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每天观察各组鸡的死亡情况,计算各组当天的死亡率。
2.结果
2.1不同剂量E.tenella球虫感染时雏鸡盲肠病变

表1 不同剂量鸡球虫感染时雏鸡盲肠病变的分值

感染天数

不感染对照组

1.0′103卵囊组

1.0′104卵囊组

5.0′104卵囊组

7d

0

0.6±0.4889

2.4±0.1042**

4.0±0.0000**

通过表1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剂量的球虫感染引起雏鸡盲肠的病变不同,1.0′103个/只剂量组第7d时的盲肠病变最轻,平均病变记分只有0.6±0.4889,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当以1.0′104个/只和5.0′104个/只的剂量进行感染时,第7d时的盲肠病变记分分别平均达到2.4±0.1042和4.0±0.0000,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
2.2不同剂量E.tenella球虫感染时雏鸡的血便情况
由表2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各感染组在第4d时均无血便排出。以1.0′103个/只剂量感染时只在第5d和第6d时有轻微的血便,分值分别只有0.233和0.100;当以1.0′104个/只的剂量感染时,血便主要集中在第5d、6d和7d,其中第6d最严重,血便记分达到3.107;而5.0′104个/只感染剂量组在5~8d均有血便出现,其中第6d最严重,血便记分高达5.643,第5d和第7d次之,第8d只有轻微的血便,血便记分只有0.25。

表2 不同剂量鸡球虫感染时雏鸡血便记分情况

时间

不感染对照组

1.0′103卵囊组

1.0′104卵囊组

5.0′104卵囊组

73~96h

0

0

0

0

97~120h

0

0

1.000(30/30)

3.033(91/30)

121~144h

0

0.233(7/30)

3.107(87/28)

5.643(158/28)

145~168h

0

0.100(3/30)

2.143(60/28)

2.727(60/22)

169~192h

0

0

0

0.25(3/12)



2.3不同剂量E.tenella感染对雏鸡粪便卵囊排出情况的影响

表3 不同剂量鸡球虫感染时雏鸡粪便OPG情况(′104个/g)

感染天数

不感染对照组

1.0′103卵囊组

1.0′104卵囊组

5.0′104卵囊组

5d

0.00

0.00

0.00

0.00

6d

0.00

7.81

8.36

7.27

7d

0.00

81.00

76.50

68.85

8d

0.00

64.00

60.00

53.78

9d

0.00

31.67

33.36

28.90

10d

0.00

5.28

9.87

8.57

11d

0.00

0.96

1.58

1.37

12d

0.00

0.09

0.17

0.14

13d

0.00

0.00

0.00

0.00

14d

0.00

0.00

0.00

0.00


从试验结果看,用1.0′103个/只、1.0′104个/只和5.0′104个/只3个剂量水平分别感染雏鸡时,卵囊排出均集中在第6~12d之间。其中第7d时的卵囊排出量达最高,且3个剂量水平中,1.0′103组OPG最高达81.00;1.0′104个/只和5.0′104个剂量组略次之,分别为76.50和68.85;第7d以后各组的卵囊排出量均逐渐减少,到第13d时基本不再向外排卵囊。
2.4不同剂量E.tenella球虫感染时各组雏鸡的死亡情况
通过试验结果发现,感染1.0′103个/只卵囊时,试验鸡在整个试验期无1只死亡;感染1.0′104个/只时只在第6d时有2只死亡,占当天鸡的6.7%;感染5.0′104个/只个卵囊时,分别于第5d和第6d各死亡2只和6只,分别占当天总鸡数的6.7%和21.4%。(表3)

表4 不同剂量鸡球虫感染时雏鸡的死亡情况

感染天数

不感染对照组

1.0′103卵囊组

1.0′104卵囊组

5.0′104卵囊组

5d

0

0

0

6.7%(2/30)

6d

0

0

6.7%(2/30)

21.4%(6/28)

7d

0

0

0

0

8d

0

0

0

0


3.讨论
3.1盲肠病变主要是由于球虫裂殖子在盲肠上皮进行裂殖生殖时造成的,尤其是第二代裂殖子大量从盲肠上皮逸出的时候造成的损伤最大。故一般在感染后的5~7d盲肠的病变程度最严重,且随着感染剂量的增加而加重。本试验结果正好也反映出这种变化情况。
3.2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引起的血便,主要是由于第二代裂殖子大量逸出时造成盲肠上皮细胞的破裂而引起的,所以一般在感染后的第5~6d最严重,且随着感染剂量的增加而变得严重。本试验中不同剂量的柔嫩艾美耳球虫感染引起感染鸡的血便变化情况与这一规律基本相符。
3.3资料显示,柔嫩艾美耳球虫的一个生活周期为7d,其一般在感染后的第7d才有大量的卵囊排出,在感染后的第6d只有少量早熟的卵囊排出,6d以前基本无卵囊排出,7d以后,随着时间的延长,排出的卵囊又逐渐减少。本试验的结果与上述变化完全相符。另外,试验结果还显示,随着感染剂量的增加,卵囊的排出量却有所降低。这多可能是由于,若感染剂量太大,球虫在裂殖生殖时已对盲肠上皮造成严重破坏,当球虫进行配子生殖时,已无足够的健康上皮供其利用,故生成的卵囊反而降低。
参考文献

1.孔繁瑶主编.家畜寄生虫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2.张西臣,张同新,赵权.动物寄生虫病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6
3.史万玉.抗鸡球虫中药添加剂的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1998
4.邹莹,鸡球虫病防治的新进展,中国兽医杂志,1998,(2):40~42
5.孙汉等,鸡球虫病及其预防,江苏畜牧兽医杂志,1995,(3):12
6.孙宝贵等,二甲硫胺防治鸡球虫病的研究,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1998,(2):35~40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