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鸡住白细原虫病的流行病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5-12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旭日  浏览次数:174

鸡住白细原虫病的流行病学

鸡住白细胞原虫病是疟原虫科住白细胞原虫属的原虫寄生于鸡的白细胞(主要为单核细胞)和红细胞内所引起的全身出血性疾病。本病亦称鸡白冠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对雏鸡和中鸡危害严重,可造成大批死亡。其他禽类亦偶见有本病发生。

生活史 住白细胞原虫的生活史包括三个阶段:裂殖增殖、配子生殖及孢子生殖。第一阶段及第二阶段的大部分在鸡体内完成;第二阶段的一部分及第三阶段,卡氏住白细胞原虫在库蠓体内完成。鸡为住白细胞原虫的中间宿主。

裂殖生殖 当含有成熟子孢子的卵囊,在库蠓叮咬鸡体时,卵囊随库蠓的唾液进入鸡体内,子孢子首先进入鸡血管内皮细胞,每个子孢子能繁殖形成十几个裂殖子,在感染后9~10天,宿主细胞破裂,释放出裂殖子,随血流到其他部位寄生。主要是肝、肾、肺;其次是心、脾、胰腺、胸腺、肌肉、腺胃、肠道、气管、卵巢、****及脑等处,在上述组织器官内继续发育成熟,经14~15天裂殖体破裂,放出成熟的球形裂殖子。球形裂殖子则进行以下三个途径的发育:①再次进入肝实质细胞形成肝裂殖体;②被巨噬细胞吞食而发育为巨型裂殖体;③进人白细胞或红细胞开始配子生殖。肝裂殖体和巨型裂殖体还可重复繁殖2~3代。

配子生殖 成熟的球形裂殖子,在鸡体的末梢血液或组织中,进入白细胞或红细胞后,开始配子生殖,发育成大、小配子体。

配子生殖 在鸡体末梢血液中的大小配子体发育成熟后,被库蠓在吸血时,吸入库蠓的胃内,并在胃壁内迅速发育形成大、小配子。大、小配子结合成合子,合子渐渐增长,并继而形成卵囊。这些卵囊发育成熟时含有大量的子孢子,具有感染力,聚集在库蠓的唾液腺中,再由库蠓吸血带人鸡的血液中,重复上述循环。[流行病学特征]鸡住白细胞原虫病呈世界性分布,鸡卡氏和沙氏白细胞原虫病主要流行于南亚和东南亚一带,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马来西亚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我国南方各省区本病相当普遍。危粹凡等1982~1986年调查贵州省30个县市1 602只鸡,在20个县市检出沙氏住白细胞原虫,鸡体感染率最高达86%;福建鸡沙氏住白细胞原虫感染率也在50%一100%。

本病的流行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住白细胞原虫病的发生及流行与季节、传播媒介(库蠓等)的活动和消长密切相关。库蠓等在其活动季节,每日出现清晨(日出前后)和傍晚(日落前后)两次活动高峰的规律,而住白细胞原虫配子体在鸡外周血液中具有昼夜周期性出没的特性。该特性恰与传播媒介的活动规律和白天吸血的习性相关联,有利于更多的配子体进入媒介昆虫体内繁殖,导致本病的广泛传播。 当气温在20C以上时,库蠓繁殖快,活力强,易发生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病的流行。在热带、亚热带气温高,故本病终年均可发生。日本多发生于5~11月份;我国台湾省则为4~10月份;广东多发生于4~10月份,广州地区3月下旬即有零星病例出现,5月份为发病高峰期,以致延续到10~11月份;贵州省每年6~9月发病,7月份为发病高峰期。这些地区家鸡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病流行的季节,是库蠓等活动的季节。沙氏住白细胞原虫病在福建3月初开始发病,5~6月达高峰,7~9月停止,11~12月达第二高峰,1~2月份病又停止(林宇光等,1979)。这与库蠓的活动节律有关。

本病的发生与鸡的年龄有关。多发生于3~6周龄的小鸡,发病严重,死亡率高达50%~80%;中鸡(5~7月龄)发病亦严重,死亡率不高,一般在10%~30%;大鸡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一般不显临床症状,死亡率低,通常为5%~10%。

不同品种和性别的鸡均有易感性,但本地鸡对本病有一定的抵抗力,死亡率也较低。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