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养殖技术 » » 正文

养鸡育成期怎样饲养管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5-04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旭日  浏览次数:177

养鸡育成期怎样饲养管理

雏鸡从7周龄后进入育成阶段,这时期饲养管理的好坏,决定了鸡在性成熟后的体质、产蛋性能,所以这一阶段的饲养和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育成鸡的饲养方式

目前,河北省的蛋鸡场从雏鸡到产蛋鸡主要有两段式和三段式饲养方式。

一两段式

大部分鸡场采用此种饲养方式。雏鸡在育雏舍养至8~13周龄,转入产蛋鸡舍。在夏季,防止育雏舍温度过高、通风不良、鸡过于拥挤,在8周龄转一部分个体较大的鸡,其余的鸡1~2周后再转。对采用水槽饮水的蛋鸡舍,转群前,下调水槽的高度,以免影响鸡饮水,尤其是对发育慢、个体小的鸡。

二三段式

采用此种饲养方式,主要是一些规模较大、设施条件完善的鸡场。设育雏、育成、产蛋鸡舍。雏鸡从6周龄由育雏舍转入育成舍,饲养至18~19周龄转入产蛋鸡舍。该种饲养方式,适合于鸡的生长发育需要,便于饲养管理,但在冬季,由育雏舍转入育成鸡舍,注意保温,以防应激诱发呼吸道疾病。

二、育成鸡的饲养技术

一日粮过渡

从育雏期到育成期,饲料的更换是一个很大的转折。饲料更换以体重和趾长指标为准。 若达标,7周龄后开始更换饲料,分别用1/3、1/2和2/3的青年鸡料替换育雏料,更换期为一周;如果达不到标准,可继续饲喂雏鸡料,直至达标为止。如长期不达标,应查明原因。

二限制饲养

在育成期防止鸡采食过多,造成产蛋鸡体重过大或过肥,在此期间实行必要的数量限制,或能量、蛋白质水平给予限制。减少饲料消耗,控制体重增长,保证正常的脂肪蓄积,育成健康结实、发育匀称的后备鸡,防止早熟,减少产蛋期死淘率。  限制饲养多采用限量法,首先应掌握鸡的正常采食量,将饲料给量减少到正常采食量的90%,并保证饲料的质量。每1~2周称重一次,按鸡群的1%~5%抽样,不少于50只,以检验限饲效果。低于标准时,停止限饲;待鸡的体重超标时再限饲。保证每只鸡的采食、饮水位置,槽中料均匀。鸡群因注射疫苗、断喙、疾病、高温等应激时,应恢复为自由采食。

三、育成鸡的管理技术

一适宜密度

无论是网上平养还是笼养,都要保持适宜的密度,才能使个体发育均匀。网上平养时每平方米12~15只;笼养时每只鸡有270~280平方厘米的笼位,8厘米左右的采食和饮水长度。

二性成熟控制

性成熟过早,就会早开产,产小蛋,持续高产时间短,出现早衰,产蛋量减少;若性成熟晚,推迟开产时间,产蛋量减少。因此,要控制性成熟,做到适时开产。控制性成熟的主要方法是控制光照。特别是10周龄后,光照对育成鸡的性成熟越来越敏感。育成鸡光照管理原则是光照时数应由长变短,或者是保持恒定,光照长度不能增加。一般8~10小时,光照强度应由强变弱。

三温度的控制

育成鸡随日龄的增大,舍内温度应逐渐降低,过高的温度会使鸡群体质变弱。

四通风的控制

育成鸡生长速度快,产生的有害气体多。育成鸡在7~8周龄、12~13周龄和18~20周龄,要经过3次换羽。换羽期间鸡舍内的羽毛、尘埃随着鸡只的活动和其他因素而四处飞扬。因此,要加强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清新。

五预防啄癖

断喙是预防啄癖的一个重要手段,应配合改善舍内环境,降低饲养密度,合理配制日粮,降低光照强度等措施。在14~16周龄转群前,对断喙不当或漏断的鸡,进行补断。

六卫生和免疫

搞好舍内卫生,定期消毒。检测抗体水平,适时免疫接种。转笼前,进行驱虫。

七转群

最好在17~18周龄,转群前后3天,饲料中多添加50%的多维,饮水中添加电解质。夏季在早、晚气温低时,冬季在中午气温高时,转群较为适宜。转群时,降低舍内的光照强度,以减少应激反应;抓鸡抓双腿不要抓翼,以免鸡只挣扎,折断鸡翼,动作不可粗暴,应轻抓轻放。淘汰病弱残鸡。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