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养殖技术 » » 正文

榛鸡的繁育技术—人工繁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4-29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220

榛鸡驯化较其他禽类容易,但应科学驯化,否则成活率不高。野生榛鸡用捕或雪窝中直接网捕获,用笼筐装回,马上放入无人干扰较僻静的空房中,内植假松树铺雪,放上榛鸡喜欢吃的食物(当时季节)和水,并放些小麦或谷粒任其自由采食。当能吃食后,成活就不会有大问题,每批送走时,一定要留1—2只,再捕捉到新的榛鸡时驯化就更容易。一般种禽应在秋末冬初抓捕驯化,第二年春均能交配产卵。

根据花尾榛鸡在野生状态下的繁殖特性,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为提高其繁殖性能,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饲养管理保证优质平衡的营养 种禽日粮应保证蛋白质水平不低于10%,饲料可以用粉料为主,也可以用小麦、玉米、大豆、谷子、绿豆、黍子等粒料。但应注意补充青饲料、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种鸡多为野生驯养或自己育成的,野性尚未完全改变。因此,尚要模拟部分野生食性,尽可能采集一些野生浆果搭配饲料,对新捕的榛鸡有较好的效果。配种前期,饲料中应加喂适量维生素E或青绿饲料,如麦芽、树芽和青菜等,以促进榛鸡的发情。交配期为保证所有参配鸡都有交配的机会,除保证雄雌比例1:4或1:5外,要交错设置屏障,以提高受精率。

2.选留种鸟和配种 雄雌配比1:3—4为宜,既可减少雄鸟之间的争斗又有利于保持种蛋较高的受精率。另外为保证所有雄鸟都有交配的机会,提高种蛋受精率,要在运动场内交错设置屏障。

种蛋的人工孵化 榛鸡的种蛋,一是野生种蛋,即在每年4月末至5月初,在其产区查找巢穴,待其产完卵后收集回来。收集种蛋用广口暖瓶(内铺以脱脂棉)装好,并用脱脂棉将种蛋之间填塞隔开,搬运时切忌震动,道路不好最好由人提着走回。二是由人工驯养的种鸟产出的种蛋。一般野生花尾榛鸡经一冬一春驯养后,5月份产蛋。种蛋入孵前要进行选择,种蛋大小以长径约38毫米,短径约29毫米,蛋重15—16克为宜,过大过小的应予淘汰。种蛋蛋形、蛋壳等方面的选择要求与其他珍禽类似。然后对合格的种蛋进行消毒,即可入孵。

榛鸡的种蛋较小,不能用家禽的蛋盘架,而应采用铁丝间距较小(以掉不下榛鸡蛋为度)的特制盘架装载入孵化器。

孵化温度,1—10天为38—38.3℃,11—12天为37.7℃,21—25天为37.5℃。相对湿度1—22天为65%—70%。此外还要注意通风换气、翻蛋、凉蛋以及照蛋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