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虫病是养禽生产中常见疾病。3—8周龄的雏雉鸡最易感,能引起大批死亡。
1.病原 病原为艾美耳属的寄生性原虫,已发现有9种之多,这9种球虫大多寄生在小肠,它们的致病力也不一样,其中盲肠球虫的致病力最强。
球虫可侵袭任何一种类型和任何饲养条件下的禽类。但主要发生于3个月以内的雏禽。3—8周龄的幼雉鸡最易感。2周龄以内极少发生。成年雉鸡也能感染球虫病,但大多成为无症状的带虫者,其体重和产卵量都会降低。
球虫病在每年春夏季节湿热的环境条件最易流行,而这一阶段正是孵化和育雏时期,一旦发病,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球虫病的传染方式主要是雉鸡吃进了球虫的孢子卵囊而感染。病雉鸡的粪便污染了饲料、饮水和环境,是本病的主要传染媒介。许多家畜、昆虫以及人的手脚和一切饲养管理用具都能机械地传播球虫病。患球虫病康复的雉鸡,其肠道内相当长时间仍有活的球虫卵囊,成为外表健康的带虫雉鸡,也是传播球虫病的重要传染源。外界环境和饲养管理条件对球虫病的发生有很大关系。如育雏室拥挤,通风不良,天热多雨,运动场太荫蔽,大小雉鸡混养,饲料中缺乏维生素A和维生素K以及饲料配合不当、营养不良等,都是本病流行的诱因。
2.症状 病雉鸡精神不振,怕冷集堆,羽毛蓬乱,两翼下垂,嗉囊膨大柔软呈球状。排血便或肉丝样便。病程稍长,表现消瘦、贫血、下痢。死亡率可达50%—80%。
3.病变 盲肠和小肠有较严重的炎症。若为盲肠球虫病,主要可见盲肠肿大、出血,被血凝块或同心层血浆蛋白干酪样物所充满。若为小肠球虫病,可见小肠壁显著肿大、增厚,肠浆膜上有灰白色小斑点,肠黏膜发炎肿胀,满布一层黏液性渗出物。取粪便或肠管坏死病灶处内容物进行显微镜检查,可发现球虫卵囊。
4.防治 保持育雏室通风、干燥,雉鸡群密度适当,搞好饲养卫生。球虫病易发季节,可提前用药物预防。抗球虫药物种类很多,由于各种药物对球虫的不同发育阶段作用不同,而选用的药物也各异。如作用于第一代无性增殖的药,预防性强,但不利于鸡体免疫力形成;作用于第二代裂殖体,即治疗作用的药物,对鸡体免疫力的形成影响不大;没有一种药物可以主要抑制有性周期,而且经常使用一种药物很易形成耐药性,故应经常更换所用的抗球虫药。雉鸡常用抗球虫药如:氯苯胍,用33—60毫克/千克饲料,混料中连喂2—3周;磺胺间甲氧嘧啶(又称制菌磺、SMM),以0.1%—0.2%混合在饲料中喂给,连用3—5天;用磺胺二甲嘧啶(SM2)与敌菌净(DVD)的混合剂0.09%混入饲料中喂给,其中敌菌净占0.015%,磺胺二甲嘧啶占0.075%,即敌菌净与磺胺二甲嘧啶的比例为1:5;三字球虫粉治疗球虫病有特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