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霉菌病又称霉菌性肺炎,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常污染垫草、饲料及禽舍环境。家养与野生的各种禽类几乎均能感染。3—15日龄雏禽最易感染,常常急性暴发,发病率很高,死亡率可达90%以上。幸存雏禽生长发育不良。成年禽多表现慢性、散发性发生。
1.病原 曲霉菌病是由曲霉属真菌引起的疾病。引起禽曲霉菌病的主要病原为烟曲霉。黄曲霉也有不同程度的致病力。这些霉菌所产生的孢子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如稻草、谷物、木屑、发霉的饲料以及墙壁、地面、用具和空气中都可能存在。
传染来源主要是被曲霉菌污染了的环境、饲料、雏雉。育雏室湿度过高、通风不良等也能引起本病的暴发。传染途径主要是雉鸡吸入含有霉菌孢子的空气和吃了含有孢子的饲料而感染。孵化过程中曲霉菌穿透蛋壳可使鸡胚感染,雏雉鸡出壳后出现症状。当孵化器严重污染时,刚出壳的雏雉鸡也会感染发病。温暖多雨的季节,清洁卫生搞得不好,会使饲槽、饲料、垫料等发霉而引起感染。
2.症状 病雉鸡主要表现呼吸困难,伸颈张口呼吸,精神委顿,喜打瞌睡。食欲减退、口渴。有的病雉鸡出现下痢,肛门周围羽毛粘有粪便。有的鼻孔中流出分泌物。有些雏鸡可发生曲霉菌性眼炎,在一侧眼的瞬膜下形成黄白色豆腐渣样小球,眼睑鼓凸,角膜中央常有溃疡。
3.病变 急性死亡病例肺部只能见到灰暗细丝,气管和支气管中有淡黄色渗出物。时间稍长,肺部有针尖大至小米粒大的黄色或白色结节,突出于肺部表面,有时连结成块。严重时胸腔、腹腔、气囊、肠浆膜上都有结节。结节的中心可以见到霉菌的菌丝或放射状的菌丝团。
中雏鸡和成雉鸡的特征性病变在肝脏。可见肝脏肿大,呈红黄色,有出血点。胆囊肿大,胆汁呈油状,胆管增厚。
4.治疗 发病后立即混料投服制霉菌素5000国际单位/只,每天2次,连用3—5天,可有效控制病情。此外服用两性霉素、克霉唑或硫酸铜溶液亦有效果。治疗同时更换垫料及发霉饲料,增加通风换气,降低饲养密度,加喂多种维生素,加强清洁卫生及消毒工作。重病雉鸡可适当增加药量,直接灌服,连用3—5天。
5.预防 用无致病性的清洁垫料和饲料,可以有效地控制发病。育雏室内应通风良好,保持干燥。潮湿季节可按每天2—3毫克的制霉菌素喂服预防,用3天药停2天,断续使用2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