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怎样防治鸡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4-21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旭日  浏览次数:213

鸡痘是由鸡痘病毒(FPV)引起的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传播较慢,以体表无羽毛部位出现散在的、结节状的增生性皮肤病灶为特征(皮肤型);或为上呼吸道、口腔和食管部黏膜的纤维素性坏死性增生病灶(白喉型);两者皆有的称为混合型。鸡痘流行于世界各地,多为雏鸡患病,由于感染鸡的日龄、临床表现及有无混合感染差异导致死亡率差别较大(5%~60%),同时鸡痘还可引起鸡群生长及产蛋性能的下降,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一、病原

鸡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禽痘病毒属,是该病毒属中的代表种。研究发现不同型的禽痘病毒在抗原性上彼此间有一定差异,所以自然条件下鸡痘病毒只对鸡有较强的致病性,但人工感染也可实现异种宿主的发病,比如鸭、鹅、鸽、火鸡等。

鸡痘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相当强,上皮细胞屑和痘结节中的病毒可抗干燥数年之久,阳光照射数周仍可保持活性,痂皮中的病毒经60℃热处理90 min后仍有活性,在4℃低温下保存8年仍有感染力。但对消毒药较敏感,在常用浓度下,一般消毒药均能迅速灭活病毒。

鸡痘病毒属于双股DNA病毒,成熟的病毒粒子呈砖形,大小约330 nm×280 nm×200 nm,可在病鸡的皮肤、黏膜以及感染鸡胚的绒毛尿囊膜的上皮细胞的胞浆中形成包涵体。

鸡痘病毒的复制受病毒自身核酸及其独特的调控信号控制,其转录、翻译与装配均发生在感染细胞的胞浆中,但Gafford和Randall发现在感染细胞的细胞核内也可检测到鸡痘病毒的RNA和NDA,说明细胞核也参与了病毒的复制。其合成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以细胞增生为主的宿主反应阶段和感染性病毒的合成阶段。在鸡的皮肤或气囊上皮、绒毛尿囊膜外胚层细胞及鸡胚皮肤细胞中的复制方式虽然相似,但由于宿主细胞及毒株的不同可能出现病毒装配及释放时间和量的不同。

二、流行病学

该病主要发生于鸡和火鸡,鸽子有时也发病,鸭和鹅易感性比较低。近年来研究发现,虽然鸡痘有较强的宿主特异性,但仍对其他禽类和鸟类有致病作用,从而增加交*感染的机会。鸡痘病毒对于各种年龄、性别和品种的鸡都能感染,但以雏鸡的死亡率最高,成鸡较少患病但在换羽和产蛋高峰期以及营养状况不良、卫生条件差、并发传染病及寄生虫病时,也会引起较多鸡发病和死亡。

鸡痘流行没有严格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秋冬季最容易流行,一般在秋季和冬初发生皮肤型的鸡痘较多,在冬季则以黏膜型(白喉型)鸡痘较多。

病鸡脱落和碎散的痘痂,病鸡的皮屑、粪便,蚊虫及鸡虱叮咬,都是重要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该病主要通过皮肤或黏膜的伤口感染,鸡舍内的蚊蝇及吸血昆虫吸过病灶部的血液之后即可带毒,带毒的时间可长达一天。期间易感染的鸡经带毒的蚊虫叮咬后而感染,这是夏秋季鸡痘的重要传播途径。

打架、啄羽造成外伤,鸡群过分拥挤、通风不良,鸡舍阴暗、潮湿,体外寄生虫,营养不良及饲养管理太差,断喙、进行皮下或肌肉注射时器具消毒不严或操作不当等均可促使该病发生和加剧病情,如有传染性鼻炎、慢性呼吸道疾病等并发感染,可造成大批死亡。

三、临床症状

鸡痘的潜伏期一般是 4~10 d,根据症状、病变以及病毒侵害机体部位的不同分为皮肤型 、黏膜型和混合型三种,偶有败血型的发生。

1、皮肤型 多数在20日龄发病,该型发病主要在夏秋季节发生。特征是在身体的无羽毛部位,如冠、肉垂、嘴角、眼皮、耳球和腿、脚、泄殖腔及翅的内侧等部位形成灰白色的小痘疹,随后体积迅速增大,形成如豌豆大、褐色或灰黄色的结节。且结节凹凸不平,结节坚硬而干燥。如果痘痂发生在眼部,可使眼缝完全闭合;若发生在口角,则影响鸡的采食。皮肤型鸡痘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但感染严重的病例或体质衰弱者,则表现食欲不振,精神委靡,生长受阻,体重减轻,产蛋鸡则产蛋下降或完全停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黏膜型(白喉型) 主要发生于口腔、咽部、喉部、鼻腔、气管及支气管,皮肤无痘疹。病鸡表现为精神不振、厌食,鼻孔和眼流出的液体,由初浆液粘性,变为淡黄色的脓液。时间稍长,若波及眶下窦和眼结膜,则眼睑肿胀,结膜充满脓性或纤维蛋白性渗出物。鼻炎出现2~3 d后,腔和咽喉等处的黏膜生成一种黄白色的小结节,逐渐形成一层,覆盖在黏膜上面。这些假膜是由坏死的黏膜组织和炎症渗出物凝固而成的,像人的“白喉”,所以称为白喉型。随着病程的发展,口腔和喉部黏膜的假膜不断扩大和增厚,阻塞口腔和喉部,影响病禽的吞咽和呼吸,嘴往往无法闭合,病禽频频张口呼吸,发出“嘎嘎”的声音;严重时,脱落的破碎小块痂皮掉进喉和气管,进一步引起呼吸困难,直至窒息死亡。

3、混合型 当鸡同时发生皮肤型和黏膜型症状,就称为混合型,有时还可见到败血型。病鸡表现严重的全身症状,并随后发生肠炎,病鸡可迅速死亡,或急性症状消失后,转为慢性肠炎,腹泻致死。其引发的病情严重,死亡率高。

鸡痘的发病率高低不一,主要取决于病毒的强弱、饲养管理条件和防治措施。一般是成年鸡死亡率低,青年鸡死亡率约为5%,而雏鸡可达10%以上,特别是鸡群拥挤、卫生条件差、饲料不足或者是混合型病例时,最严重者死亡率可达到60%以上。

四、病理变化

1、眼观病变 鸡皮肤型痘的特征病变是局灶性上皮组织增生,包括表皮和羽毛囊。初期为小的白色病灶,很快变大、变黄,形成结节。接着是水泡期,并形成广泛的结痂,结痂持续1~2周,随后脱落。自然脱落后,可见到光滑的皮肤。若早期取出痂皮,可见到湿润、浆液脓性渗出物覆盖着的颗粒状出血表面。

白喉型可在黏膜表面形成微微隆起、白色并透明结节或在口腔、舌、食管、或上呼吸道黏膜出现黄白色斑点。这些结节迅速增大,并融合成黄色、奶酪样坏死的伪白喉。若撕去这层膜,可见出血性糜烂。炎症还可延伸至窦腔,尤其是窦下眶,也可危及到咽喉部及食管,有时全部气管黏膜增厚,病变蔓延到支气管,可引起附近的肺部出现肺炎病变。实质脏器变化不大,但当发生败血性鸡痘时,可出现内脏器官萎缩,肠黏膜脱落。

2、组织学病变 特征性病变是上皮的增生、细胞肿大以及与之相关的炎症反应,光镜下感染细胞的胞浆中出现大型的嗜酸性A型包涵体。由于病毒在表皮细胞和黏膜上皮细胞内增殖,细胞本身增大,细胞质淡染和空泡化,胞浆中央部位出现包涵体,随着包涵体的急速增大,细胞核崩解,细胞死亡,最后形成无结构的痂皮而脱落。

五、诊断

1、临床诊断 可根据皮肤、黏膜出现结节和特殊的痂皮及伪膜做出初步判断。由于鸡痘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气管病变相似,有呼吸道症状的白喉型鸡痘必需与传染性支气管炎进行区分。传染性支气管炎在气管上皮细胞中可检测到核内包涵体。

本病应与白念珠菌病、毛滴虫病、维生素A缺乏症相区别。白念珠菌和毛滴虫的感染与黏膜型鸡痘引起的口腔黏膜病变相似,但形成的假膜附着程度有很大差异。白念珠菌、毛滴虫的感染,病变是较松脆的干酪样物,容易剥离,且剥离后不留痕迹。还可通过涂片进行微生物检查或培养区分是否是毛滴虫感染。维生素A缺乏时,眼和口腔黏膜也有与鸡痘相似的病变,但全身症状较为明显,眼明显肿胀,有多量的干酪样渗出物,肾脏肿大,充斥着大量尿酸盐,成网状结构,输尿管肿胀,且食道有白色的小脓灶。

本病还应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相区别。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是由疱疹病毒 A 亚群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传播快、致死率高,其发病特征是患鸡呼吸困难,患结膜炎,喉部和气管黏膜肿胀、糜烂、坏死和大面积出血,发病率接近100%,死亡率10%~40%。患病蛋鸡产蛋量明显下降。传染性喉气管炎侵害较大日龄的鸡(4~12个月)。病变集中于气管及喉部,气管及喉部中含大量粘液性、坏死性物质。病鸡时常咳出血痰可在鸡笼、料槽、地面见到血痰。剖检病死鸡,一般内脏无明显变化。特征病变集中于喉头、气管黏膜肥厚和高度潮红,有出血点,喉头、气管覆盖一层散在、疏松的渗出物,个别鸡的炎症和渗出物可扩散到支气管和气囊内,有时喉头和气管完全被干酪样渗出物充塞,干酪物易剥离,同时可见轻度结膜炎和鼻窦炎。

2、实验室检测 黏膜型鸡痘开始时比较难诊断,确诊可以从病变部位采集病料,在显微镜下检查胞浆内的包涵体,也可将病料接种于鸡胚或细胞。

(1).鸡胚接种。常用鸡胚尿囊膜途径(CAM)接种10~12日龄无特定病原体(SPF)鸡胚来进行鸡痘病毒的分离和增殖,也可以使用鸭胚、火鸡胚及其他种类的禽胚。接种的鸡胚在37℃培养5~7 d后呈现的典型病变是弥漫性的致密的增生性痘斑,鸡痘病毒接种3-5天后病毒感染效价达最高峰,第6d绒毛尿囊膜上产生致密而呈灰白色、坚实、约5 mm厚的病灶,并有一个中央坏死区。

(2).细胞接种。鸡痘病毒能在鸡源细胞培养物上增殖,如鸡胚真皮细胞、鸡胚成纤维细胞和肾细胞以及鸭胚成纤维细胞。病毒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中产生特征性病变,首先见细胞变圆,随后细胞产生坏死。感染细胞后第2天始出现细胞致病作用,第4-5天细胞变圆,第8~9天细胞完全被破坏。不同鸡痘病毒株蚀斑形成能力不同,且不是所有的毒株都能产生蚀斑。鸡痘病毒在鸡胚成纤维细胞单层培养物中能形成具有明显特征的蚀斑,与病毒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形成的痘斑有相似的环状带。鸡痘病毒形成的蚀斑大小约2 mm~9 mm,蚀斑为中央透明而周围则不太透明的环状带。

此外,还可以采用病毒中和试验、血凝试验、琼脂扩散沉淀试验、免疫印记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等方法进行诊断。

六、防制措施

1.做好饲养管理工作是预防鸡痘的重要条件。由于鸡痘的遗传学特性,可以在鸡舍环境中的痂块中持续存在,并成为主要感染源。对本病的预防应着重做好日常的卫生防疫工作,搞好鸡场及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减少或尽量避免蚊虫叮咬雏鸡。蚊虫是鸡痘的重要传播媒介,吸吮过病灶部血液的蚊虫即可带毒,其带毒时间可长达10~30 d,也有最长带毒210 d的报道。因此在蚊子等吸血昆虫活动期的夏、秋季应加强鸡舍内的驱杀昆虫工作,以防感染。

有一定抵抗力的大鸡带毒对雏鸡造成很大威胁,鸡痘通过气溶胶传染的机会增多。不同龄期、不同品种的鸡应分群饲养,栏舍的布局应合理,通风要良好,饲养密度不宜过大,饲料应全价,避免各种原因引起啄癖或机械性外伤;新引进的鸡要经过隔离饲养观察,证实无禽痘的存在方可合群。一旦发生本病,应严格隔离病禽,进行治疗,严重的应淘汰,并经无害化处理。

2.疫苗免疫是最有效的方法。防制本病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鸡痘疫苗。目前常用的鸡痘疫苗是弱毒苗,包括鸡胚化弱毒疫苗、鹌鹑化弱毒疫苗、鸽痘原鸡痘蛋白筋胶弱毒疫苗和组织培养弱毒疫苗,美国Spafas,Randall21,Randall22,Intervet和Vineland株,印度的HP1,IVRI,BM,Srini和local株,前苏联的K株,这些毒株均能在鸡胚和鸡胚细胞上生长。WinterfieldR.W.等和ReedW.M.等分别研究发现鸡痘苗与鸽痘苗有相近的免疫原性,而与鹌鹑痘苗不相关,SchnitzleinW.M.等和GhildyalN.C.等的试验证明,这是由于FPV与鸽痘病毒的DNA有相似的基因图谱,而与鹌鹑痘病毒的DNA明显不同所致。鸽痘疫苗是未致弱的鸽痘自然弱毒株,对鸡和火鸡毒力低,可对任何年龄的鸡和火鸡进行毛囊涂擦接种或翼翅接种,但该苗用于鸽,有时可引起严重的反应。GouenkovV.V.等报道用鸽痘苗经气雾免疫120万只鸡,其保护率可达70%~100%,1985~1989年间,前苏联每年约350万只鸡是用鸽痘苗免疫的。杨连楷等将自然鸽痘强毒通过鸡胚连续传代获得了安全可靠、使用简便的鸽痘弱毒株。鹌鹑痘苗仅用于鹌鹑,对鸡痘病毒感染无保护作用。

在秋季和冬季发生本病的地区,通常是在春季和夏季进行接种。在热带气候的地区,本病常年都可发生,只要认为有必要,在任何时候均可进行疫苗接种,在下列情况下的鸡群均应进行接种。

(1)上一年曾经发生过本病的鸡群应进行接种。

(2)发生过本病的种鸡场来源的雏鸡,或由其他场引进的幼雏应接种疫苗。

(3)以前鸡场曾有鸡痘发生,并使用过鸽痘疫苗,因鸽痘疫苗免疫期不长,应采用鸡痘弱毒疫苗再接种一次。

(4)在禽痘流行严重的地区,每批鸡群均应在适当的日龄进行接种,以防来自邻近鸡群的感染。

(5)应保证接种的质量,对较大的鸡群,接种后进行抽查,不出现反应的则应检查原因并及时补种。

一种免疫程序的成功,取决于所使用疫苗的性能、纯度、及其接种途径。SarmaD.K.等研究发现鸡痘苗经肌肉注射、毛囊接种和滴鼻免疫,可产生80%~100%的保护力,经口服免疫可提供62.5%的保护力,二次免疫比一次免疫的保护力高。疫苗的接种方法可采用翼膜刺种法和毛囊涂擦法,组织培养弱毒疫苗还可供饮水免疫。翼膜剌种法是用消毒的钢笔尖或注射针头蘸取疫苗,剌种在翅膀内侧皮下无血管处。毛囊法是在雏鸡的腿部外侧拔去几根羽毛,用消毒的毛笔或小毛刷蘸取经1﹕10稀释的疫苗涂在毛囊内,注意拔羽毛时不要引起创伤、出血等。在接种后3~5 d发痘疹,7 d后达高峰,以后逐渐形成痂皮,3周内完全恢复,表示接种成功,否则应予补免。在一般情况下,疫苗接种后2~3周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持续4~5个月。目前商业上常用的方法翼膜刺种法,免疫一次就可获得良好的保护效果。

导致鸡痘免疫失败的原因有:正常免疫反应受到抑制。如严重的寄生虫病、营养不良、应激反应、接种前体内有一定的母源抗体;疫苗使用不当或操作不当。接种部位要准确,疫苗瓶开启后2h内用完;与抗生素并用;用化学消毒剂消毒接种器具;接种前皮肤擦涂酒精过多使疫苗毒被灭活。

3.治疗。目前尚未有特效的药物,对有治疗价值的可采用对症疗法,以减轻病鸡的症状和防止继发细菌性感染。

皮肤型病鸡,用消毒过的镊子或刀片把患部的硬痂皮剥掉,在伤口上涂龙胆紫、碘甘油。口腔、咽喉黏膜上的病灶,可用镊子将假膜轻轻剥离,用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再用碘甘油涂擦口腔。病禽眼部发生肿胀时,可将眼内的干酪样物挤出,然后用2%硼酸溶液冲洗,再滴入5%的蛋白银溶液。用3%的碘酊涂抹病鸡的冠、肉髯、耳等患部,烧灼患部至结一层黑痂后涂碘酊。另外,用中草药验方外涂或内服进行治疗的,效果也很好。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