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禽霍乱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1-13  来源:中国兽药114  作者:一天  浏览次数:414
      禽霍乱又称巴氏杆菌病、禽出血性败血症。或简称禽出败。本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鸡、鸭、鹅等禽类的一种传染病。 

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 本病可以感染多种禽类,鸡、鸭、鹅、鸽、火鸡均可发病,多种野禽也能感染。在鸡多见育成鸡和成年产蛋鸡多发,鸡只营养状况良好、高产鸡易发。病鸡、康复鸡或健康带菌鸡是本病主要传染来源,尤其是慢性病鸡留在鸡群中,往往是本病复发或新鸡群暴发本病的传染来源。该病主要通过被污染的饮水,饲料经消化道感染发病。病鸡的排泄物、分泌物带有大量细菌,随意宰杀病鸡,乱扔乱抛废弃物可造本病的蔓延。目前我国集约化养鸡场本病发生较少,但条件、设备简陋,环境污染严重的小型养鸡场和地面平养的鸡群仍时有发生,该病一旦发生,在这些鸡场内很难清除,致使多批次鸡,甚至全年均可发病。特别是在潮湿、多雨、气温高的季节多发。鸡群发病有较高的致死率。常发地区该病流行缓慢。 

  2、临床表现 鸡群发病依病程可分为不同的病型,一般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 

  最急性型:常发生于该病的流行初期,特别是成年产蛋鸡易发生最急性病例。该型最大特点是生前不见任何临床症状突然死亡。 

  急性型:此型在流行过程中占较大比例。病鸡表现精神沉郁、不食、呆立、羽毛蓬松、自口中流出浆性或粘性的液体。鸡冠及肉垂发绀呈黑紫色。病鸡下痢,病程短,约1-2天左右死亡。 

  慢性型:在流行后期或本病常发地区可以见到.有的则是由急性病例不死转成慢性。病鸡精神食欲时好时坏,有时见有下痢。常见鸡体某一部位出现异常。如一侧或两侧肉垂肿大;腿部关节或趾关节肿胀,病鸡跛行;有的有结膜炎或鼻窦肿胀。有时见有呼吸困难,鼻腔有分泌物,病鸡拖延1-2周死亡。 

  3、病理剖检变化 最急性病例剖检后常不见明显的变化,或仅在个别脏器有病变,但不典型。急性病例变化较为明显,实践中仍需多剖检几只鸡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常见心冠状沟脂肪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有的心外膜也可看出血斑点。肝脏略肿,质度稍硬,在被膜下和肝实质中见有弥漫性、数量较多、密集的针尖大小坏死灶。小肠前段尤以十二指肠呈急性卡他性炎症或急性出血性卡他性炎症,后段肠道变化不十分明显。有时可以看到病死鸡皮下,腹部脂肪,胸腹膜有小点出血。这种变化在病死鸭表现的更为明显。慢性病例病死鸡肿胀的肉垂及关节处,切开后可见干酪样渗出物。有的病死鸡可见肺炎、鼻炎、腹膜炎等变化。 

  本病诊断根据流行特点、病鸡死亡快、急性病例典型的病理变化可做初步诊断。有条件的地方可取病死鸡心血、肝、脾制做涂片或触片,瑞氏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数量较多,形态一致,呈两极着色的杆菌,即可做出确切诊断。 

防制方法 

  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平时严格执行鸡场兽医卫生防疫措施,以栋舍为单位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预防本病的发生是完全有可能的,一般从未发生本病的鸡场不进行疫苗接种。 

  鸡群发病应立即采取治疗措施,有条件的地方应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有效药物全群给药。磺胺类药物、氯霉素、红霉素、庆大毒素、氟哌酸、喹乙醇均有较好的疗效。在治疗过程中,剂量要足,疗程合理,当鸡只死亡明显减少后,再继续投药2-3天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与此同时妥善处理病尸,做到无害化处理,避免人为地传播本病。加强鸡场兽医防疫措施,搞好舍内外消毒工作,对及早控制本病有重要作用。 

  对常发地区或鸡场,药物治疗效果日渐降低,本病很难得到有效地控制,可考虑用疫苗进行预防,由于疫苗免疫期短,防治效果不十分理想,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在本场分离细菌,经鉴定合格后,制作自家组织灭活苗,定期对鸡群进行注射,经实践证明通过1-2年的免疫,本病可得到有效控制。 

  另外山东省滨州地区畜牧兽医研究所经多年研究,用具有广谱生物学活性的天然药物-蜂胶为免疫增强剂,研制成功新型疫苗,即禽霍乱蜂胶灭活疫苗。该苗具有安全可靠、易于注射、不影响产蛋,无毒副作用等特点。注苗后5天可产生坚强免疫力,免疫期达6个月,保护率90%-96.5%。鸡、鸭、鹅1月龄后每只肌注1ml。每年免疫1-2次。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