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国产盐酸林可霉素-硫酸大观霉素(Lincomycin Hydrochloride and Spectinomycin Sulfate)可溶性粉对鸡支原体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所致雏鸡气囊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雏鸡气囊人工混合感染鸡毒支原体和大肠杆菌。结果:林可-大观可溶性粉按0.75~188 g/l饮水治疗5 d,能有效地控制雏鸡大肠杆菌及支原体感染,降低感染鸡发病率、气囊病变指数、支原体抗体阳性率和死亡率;其效果与对照药物利高霉素100相近。
关键词: 盐酸林可霉素-硫酸大观霉素可溶性粉; 雏鸡气囊病; 鸡毒支原体; 大肠杆菌; 人工混合感染
盐酸林可霉素-硫酸大观霉素 (Lincomycin Hydrochloride and Spectinomycin Sulfate)可溶性粉(以下简称林可-大观可溶性粉)是一类用于治疗鸡和猪呼吸道疾病的抗生素类药物,尤其是对鸡毒支原体和大肠杆菌感染所致的雏鸡气囊病有良好的疗效。该研究旨在通过鸡毒支原体和大肠杆菌的人工混合感染试验,观察国产林可-大观可溶性粉治疗雏鸡气囊病的效果,为进一步的临床观察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物
林可-大观可溶性粉,150 g含盐酸林可霉素33.3 g和硫酸大观霉素66.7 g,由山东鲁抗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研究所提供,样品批号为20020403,使用时配成0.38~1.88 g/l的水溶液(无色、澄明液体),现配现用。利高霉素100,含量及使用同上,由普强苏州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01030631。
1.2 试验动物
艾维因1日龄雏鸡250羽,由甘肃华陇种禽育种公司购入,饲喂不含任何抗菌药物的肉鸡全价饲料。饲养至7日龄时选取经血清学检查未受大肠杆菌O-78、鸡毒支原体感染者,分组试验。
1.3 感染用细菌及其标准抗原
鸡源致病大肠埃希氏杆菌 (Escherichia coli) O-78和鸡毒支原体(M. gallisepticum)F6,由中国兽药监察所提供,自行培养。鸡毒支原体平板凝集抗原,购于中国兽药监察所,批号为200102。
1.4试验方法
1.4.1 预备试验 取7日龄的雏鸡24只,随机分为3组,筛选感染剂量。 高剂量组: 每只鸡接种大肠杆菌O=781.2×108和支原体4.5×108;中剂量组:每只鸡接种大肠杆菌O-781.5×106和支原体 6.0×106;低剂量组:每只鸡接种大肠杆菌O-781.6×104和支原体 4.6×105。
将培养18~20 h的大肠杆菌O-78、培养48 h的鸡毒支原体进行平皿记数后,按上述接种剂量于雏鸡胸背部气囊注射感染。感染后,观察精神、食欲、活动及发病时间等,连续观察5 d,对死亡鸡只进行剖检,取心、肝、血进行细菌分离后,用大肠杆菌O-78标准抗血清和鸡毒支原体平板凝集抗原做玻片凝集反应,统计因大肠杆菌O-78、鸡毒支原体致死的鸡数,并计算死亡率,以确定感染量。
1.4.2 正式试验
1.4.2.1 人工感染前动物鉴定试验 从试验鸡群中随机抽取15只,逐只采血,并取肺和气管组织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用大肠杆菌O-78标准抗血清和鸡毒支原体平板凝集抗原做玻片凝集反应,以确认试验用鸡中有无鸡大肠杆菌O-78、鸡毒支原体感染。
1.4.2.2 细菌培养及接种 将鸡大肠杆菌O-78于麦康凯培养基37 ℃培养18~20 h;取冻干鸡毒支原体于改良Frey培养基37 ℃培养48 h,然后在改良Frey培养基上扩大培养。用细菌计数法测定每毫升液体含菌量。然后按预试接种剂量于雏鸡气囊注射感染。试验鸡只正常供食,保证饮水。
1.4.2.3 试验分组 将确认未受鸡大肠杆菌O-78、 鸡毒支原体感染的健康雏鸡210只, 随机分为6组。 高剂量组 30羽, 每天饮水中添加林可-大观可溶性粉1.88 g/l; 〖KG*2〗中剂量组 60羽,在每天饮水中添加林可-大观可溶性粉0.75 g/l。 低剂量组 30羽, 在每天饮水中添加林可-大观可溶性粉0.38 g/l。〖KG*2〗对照药物组30羽,在每天饮水中添加利高霉素100 0.75 g/l。阳性对照组30羽,只感染不给药。阴性对照组30羽,不感染不给药。整个试验期间,阴性对照组与其它各组的饲喂用具严格分开,以防止交叉感染。各组鸡饲料及喂养条件相同。
1.4.2.4 用药及临床观察 感染接菌后2 h,对各治疗组鸡分别以不同剂量饮水给药,连续用药5 d。对严重感染者按150 mg/kg的剂量用水溶解后灌服,1次/d ,连续用药1~3次。所用药液均于当日配制。试验期间,每天观察记录鸡只体况,包括精神、食欲、活动及所排粪便等临床变化,对死亡鸡只及时进行剖检。
1.4.2.5 血清学测定及病理剖检 临床观察21 d 后,每只试验鸡采血2 ml,分离血清,用鸡毒支原体平板凝集抗原做血清学鉴定,统计鸡毒支原体抗体阳性反应率。对死亡鸡和试验21 d 存活鸡进行病理剖检,重点观察气囊、肺脏、肝脏的病理变化,并取肺和气管组织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根据气囊病变的性质和程度,病变分别赋予1~10分:气囊呈云雾状混浊,赋1~4分;气囊呈干酪样病变,赋5~8分;胸腹腔有干酪样渗出物病变,赋9~10分。
2 试验结果
2. 1 预试结果
不同剂量气囊感染的试验组鸡只均于感染的当日或次日开始发病。主要症状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行动迟缓、两翅下垂,羽毛松乱。对死亡鸡只进行剖检,发现大多数小鸡气囊混浊、肿胀,双侧或单侧肺叶出血,肝脏黄染,十二指肠有胆汁样内容物。取肺、气管进行组织培养,分离细菌,用大肠杆菌O-78、鸡毒支原体标准抗血清做血清学鉴定,结果证实为大肠杆菌O-78、鸡毒支原体感染所致。从感染剂量上看,中剂量所造成的死亡率比较适宜,即采用胸背部气囊注射大肠杆菌O-781.5×106/只和支原体 6.0×106/只进行感染。其结果见表1。
表 1 预备试验感染发病情况统计
组别 鸡数/只 死亡数/只 死亡率/%
感染高剂量 8 8 100
感染中剂量 8 5 62.5
感染低剂量 8 3 37.5
2.2 正式试验结果
2.2.1 临床表现 根据预试结果,正式试验中对7日龄雏鸡于胸背部气囊接种鸡大肠杆菌O78、鸡毒支原体,接菌当天各感染组即有50%以上的雏鸡出现程度不等的临床症状:羽毛松乱、精神萎靡、卧地嗜睡、呆立不动、食欲减退或废绝,且伴有腹泻等症状。第3天,各治疗组绝大部分鸡症状明显缓解,第4~5天盐酸林可霉素-硫酸大观霉素可溶性粉及利高霉素100治疗组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而阳性对照组发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其它各治疗组,临床症状也较其它组严重,统计结果见表2、3。〖KH*2/2D〗
表 2 雏鸡接种大肠杆菌〖WTHZ〗O-78、鸡毒支原体的发病情况
组 别 第n天发病鸡数/只
1 2 3 5 7 14 21
高剂量组 14 25* 20 3 0 0 0
中剂量组 30 50 42 9 5 0 0
低剂量组 20 27 22 5 2 0 0
对照药物组 15 26 16 4 1 0 0
阳性对照组 17 22 28 22 12 6 0
阴性对照组 0 0 0 0 0 0 0
注:* 含第1天发病未愈鸡和第2天新发病鸡;下同。
表 3 盐酸林可霉素-硫酸大观霉素可溶性粉 对人工感染雏鸡的治疗效果
组别 鸡数/只 死亡数/只 死亡率/% 存活率/%
高剂量组 30 1 3.3 96.7a
中剂量组 60 9 15 85a
低剂量组 30 12 40 60b
对照药物组 30 4 13.3 86.7
阳性对照组 30 25 83.3 16.7*
阴性对照组 30 0 0 100
注:*为自愈存活率;a、b均为盐酸林可霉素-硫酸大观霉素可溶性粉与利高霉素100的统计学比较,a表示P>0.05, 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b表示P<0.05,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
2.2.2 血清学测定及病理剖检 所有存活鸡支原体抗体检测结果见表4。试验中死鸡剖检观察可见气囊混浊、肿胀,双侧或单侧肺叶出血,严重者肺肿大,局部有黄褐色脓斑,胸腔有黄色纤维素膜,并与胸腔粘连,偶见肾脏出血。试验结束后,抽样剖检,肉眼观察高、中、低剂量组,药物对照组试验雏鸡各脏器组织均正常,个别雏鸡有心包积液、盲肠臌气等现象。气囊病变情况详见表5。〖KH*2/2D〗
表4 21天各组鸡支原体抗体检测结果
组别 存活鸡数/只 阳性鸡/只 阳性率/%
高剂量组 29 9 31.0a
中剂量组 51 18 35.3a
低剂量组 18 10 55.6a
对照药物组 26 9 34.6
阳性对照组 5 5 100
阴性对照组 30 0 0
表5 各组鸡气囊病变统计
组别 试验鸡数/只 病变鸡数/只 气囊病变率/% 病变积分 病变指数
高剂量组 30 7 23.3a 35 7/6
中剂量组 60 17 28.3a 84 7/5
低剂量组 30 11 36.7a 50 5/3
对照药物组 30 8 26.7 42 7/5
阳性对照组 30 30 100 198 33/5
阴性对照组 30 0 0 0 0
3 讨论与小结
3.1 林可-大观可溶性粉按0.75~1.88 g/l饮水治疗5 d,对严重感染者每天按150 mg/kg灌服,1次/d,连用1~3 d,能有效地控制雏鸡大肠杆菌及支原体感染,降低感染鸡发病率、气囊病变指数、支原体抗体阳性率和死亡率。
3.2 盐酸林可霉素-硫酸大观霉素可溶性粉对雏鸡大肠杆菌O-78、鸡毒支原体感染的治疗效果与对照药物利高霉素100相近。
3.3 统计学分析显示,盐酸林可霉素-硫酸大观霉素可溶性粉低剂量组治愈存活率与药物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盐酸林可霉素-硫酸大观霉素可溶性粉0.38 g/l饮水治愈存活率仅为60%,说明该药低剂量饮水不能作为临床推荐剂量,盐酸林可霉素-硫酸大观霉素可溶性粉的建议临床推荐剂量为试验中剂量即0.75 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