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高致病性禽流感(禽流行性感冒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7-09  来源:- 未知来源 -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250

  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A型禽流感病毒的某些高致病力亚型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旧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OIE将其列为A类疫病。
  1 病原学
禽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属。为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粒子呈中等大小,螺旋对称,有囊膜,囊膜上有含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活性的糖蛋白纤突。
  正黏病毒科包括A、B和C型流感病毒属。B型和C型流感病毒属一般只见于人类。所有的禽流感病毒都是A型。A型流感病毒也见于人、马、猪,偶然还见于水貂、海豹和鲸等其他哺乳动物及多种禽类。
  根据HA和NA的抗原特性将A型流感病毒分成若干亚型,目前已经发现15种特异的HA亚型(分别以H1~H15命名)和9种特异的NA亚型(分别以N1~N9命名),通过各自的变异可以产生许多不同亚型的毒株。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流感病毒毒株的命名作了修订,一株流感病毒的名称包括:①抗原类型(A、B或C);②宿主来源(除人外);③地理来源;④毒株编号;⑤分离年份;⑥圆括号内为HA亚型和NA亚型。例如,一株1968年在威斯康星的火鸡中分离到的A型流感病毒,鉴定为A/火鸡/威斯康星/1/68(H8N4)。
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被OIE定为A类烈性传染病。OIE判定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标准是:
(1)取8只4~6周龄易感鸡,静脉内接种0.2毫升l:10稀释的感染性尿囊液,10天内死亡率≥75%,即死亡6、7、8只易感鸡的任何流感病毒。
  (2)分离物符合以上标准以后,其他鸡群可根据流行病学、l临诊症状、相同血凝素亚型病毒的抗体鉴定来确定是否感染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
  (3)对在致病力试验中致死率不足75%,即致死1~5只鸡(在8只鸡中)或血凝素不是H5或H7的病毒都需进一步试验和验证。
  (4)如果分离到的禽流感病毒在8只鸡中只能致死1~5只接种鸡,并能在没有胰蛋白酶的条件下在细胞培养物上生长,产生致细胞病变作用或形成蚀斑,必须先测定其HA相关多肽的 氨基酸序列,才能确定分离物是否为高致病力毒株。
  目前所知的15个HA亚型都可以从禽类分离到,但属于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的多为H5和H7亚型。
  流感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均敏感。常用消毒药容易将其灭活,如福尔马林、β-丙内酯、氧化剂、稀酸、去氧胆酸钠、羟胺、十二烷基硫酸钠和铵离子、卤素化合物(如漂白粉和碘剂)、重金属离子等都能迅速破坏其传染性。
  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56℃加热30分钟、60℃加热10分钟,65~70℃加热数分钟即丧失活性。病毒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有甘油保护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该病毒对冻融作用较稳定,但反复冻融多次,最终会使病毒灭活。
  2 流行病学
  流感病毒感染多种家禽和野禽,鸡和火鸡易感性最高。感染的症状、严重程度与感染的毒株有关。多数毒株的感染没有临床症状,某些毒株如H9会导致产蛋下降等,H5和H7亚型的某些毒株可导致严重感染,伴有中枢神经症状,1周内致死。某些高致病性毒株如H5N1亚型还可能使人类感染,引起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水禽如鸭、鹅可带毒并通过排粪散毒,一般不表现症状。但近年来鸭鹅亦有感染高致病力毒株并发病死亡。从鸭分离到的流感病毒比其他禽类都多。已分离出流感病毒的其他禽鸟有:珍珠鸡、鹅、鹌鹑、雉、鹧鸪、八哥、麻雀、乌鸦、寒鸦、鹰、编织鸟、鸽、椋鸟、岩鹧鸪、燕子、苍鹭、加拿大鸭、番鸭、雀形目的鸟、鹦鹉、虎皮鹦鹉、海鸥等海鸟。
  病禽是主要传染源,野生水禽是自然界流感病毒的主要带毒者,鸟类也是重要的传播者。
  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传播,也可通过伤口、呼吸道、眼结膜传染。垂直传播的证据很少,但有证据表明实验感染鸡的蛋中有禽流感病毒的存在。因此,不能完全排除垂直传播的可能性。
  3 临床症状
禽流感潜伏期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其长短与病毒的致病性、感染病毒的剂量、感染途径和被感染禽的品种有关。一般为3~5天。《陆生动物卫生法典》规定为21天。
  临床症状依感染禽类的品种、年龄、性别、并发感染程度、病毒毒力和环境因素等而异。可表现为呼吸道、消化道、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异常等其中一组或多组症状。如病鸡精神沉郁,减食及消瘦;蛋鸡产蛋量下降或停止;轻度到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包括咳嗽、打喷嚏、哕音和大量流泪;头部和脸部水肿,无毛皮肤发绀;神经紊乱;拉黄白、黄绿或绿色稀粪。隐性感染不表现任何症状。
  有时疾病暴发很迅速,在没有明显症状时就已发现鸡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与临床症状一样差异很大,取决于禽类种别和毒株以及年龄、环境和并发感染等,通常表现高发病率和低死亡率。但高致病力病毒感染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可达100%。
  4 病理变化
  禽流感的病理变化因感染毒株毒力的强弱、病程长短和品种的不同而异。
  在鸡和火鸡的许多病例中,轻微病变可见于鼻窦中,特点是卡他性、纤维素性、浆液纤维素性、黏液脓性或干酪性炎症。气管黏膜可能水肿,并伴有浆液性到干酪样不等的渗出物。气囊可能增厚并有纤维素性或干酪样渗出物。可能有卡他性到纤维素性腹膜炎和“卵黄性腹膜炎”;火鸡可能有盲肠炎或肠道的卡他性到纤维素性肠炎。
  高致病力毒株可引起充血、出血和渐进性坏死等病变。初期病变可能还伴有窦肿胀的头部水肿及肉髯和鸡冠发绀、充血和出血。腿部也可见到充血和出血,肝、脾、肾、肺常可见到坏死灶。严重时可见鸡冠肉髯极度肿胀并伴有眶周水肿,脚趾肿胀,并有淤斑性变色。内脏病变包括各种浆膜和黏膜表面的小出血点,特别是腺胃黏膜可见点状或片状出血,腺胃与食道交界处、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出血带或溃疡。沿胰脏的长轴常有淡黄色斑点和暗红色区域。高致病力病毒感染时,有时由于在大体病变形成之前病鸡已迅速死亡而可能没有明显的病变。
  当检查病禽的大体病变时,应考虑到流感病毒感染可能伴随细菌感染,因此病变可能反映病毒和细菌两者的影响。
  禽流感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的特征是水肿、出血和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性管套,病变主要在心肌、脾、肺、脑和肉髯,肝和肾病变程度较轻。肝、脾和肾实质变性和坏死。脑的病变包括坏死灶、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性管套、神经胶质灶、血管增生和神经元变化。
  5 诊断
  5.1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5.2 实验室诊断
  在国际贸易中,尚无指定诊断方法,替代诊断方法为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
  病毒分离鉴定:取样处理后接种9~11日龄SPF鸡胚,37℃孵育4~7天,分离病毒。而后进行血凝试验、电镜检查或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检测病毒存在)、定型试验(用特定抗血清确定亚型)、致病性试验(取经稀释尿囊液对4~8周龄SPF鸡静脉接种,计算静脉接种指数(IVPI)来确定病毒的致病性)。
  血清学试验: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特异性高,技术要求低,适用于大范围普查)、间接ELISA和Dot—ELISA(具简便、快速、敏感、特异,可用肉眼判定等特
 点,适用于口岸检疫、疫病监测和早期快速诊断)。
  其他已报道的方法有:病毒中和试验(SN)、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荧光技术(IF)及核酸探针技术(因操作复杂或技术有待完善,目前尚未普及)。
  样品采集:用于病原鉴定,可采集病死禽的气管、肺、肝、肾、脾、泄殖腔等组织样品。活禽可用棉拭子涂擦活病禽的喉头、气管后,置于每毫升含1000IU青霉素、2毫克链霉素、pH 7.2~7.6的肉汤中(无肉汤时可用Hank’s液或者25%~50%的甘油盐水中),泄殖腔拭子用双倍量上述抗生素进行处理。样品如在短期内(48小时内)处理可置于4℃保存,若长时间待检应放于低温下(一70℃贮存最好)保存。
  用于血清学检查,应采用急性期、恢复期的血清(于一20℃下冷冻保存)。
  5.3 鉴别诊断
  应与鸡新城疫、鸡支原体病、鸟疫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相区别。
  6 防治
  6.1预防
  发生疫情的地区,可使用相对应亚型的灭活疫苗免疫接种进行预防。
  严禁从存在该病的国家或地区引进各种禽类动物。
  6.2处理
  发现可疑病禽应立即上报疫情,按《动物防疫法》及其有关规定,采取紧急、强制性的控制和扑灭措施,扑杀所有病禽和同群禽并无害化处理,禽舍、饲养管理用具等进行严格消毒,污水、污物、粪便无害化处理,对疫区、受威胁区的所有禽实施紧急免疫接种。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