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养殖技术 » » 正文

发酵床加养猪池三改形式的驱虫计划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3-22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旭日  浏览次数:121

一、 常见的驱虫方法及其优缺点

1、不定期驱虫方法

即将发现猪群发生寄生虫感染病征的时刻确定为驱虫时期。针对所发现的感染寄生虫种类选择驱虫药物进行驱虫。采用这种驱虫方法的猪场比例较高,尤其在中小型养猪场(户)中较为常见。该方法便于操作。但驱虫效果不甚明显。

2、 定期(1年2次)驱虫方法

在每年春季(3-4月份)进行第1次驱虫,秋冬季(10~12月份)进行第2次驱虫,每次都对全场所有存栏猪进行全面用药驱虫。该模式在较大的规模猪场使用较多。其操作简便。易于实施。但是,由于两次驱虫的时间间隔半年之久。连生活周期长达2.5~3个月的蛔虫,在理论上也能完成2个世代的繁殖,难于避免重复感染。

3、 阶段性驱虫方法

指在猪的某个特定阶段进行定期用药驱虫。种母猪产前l5天左右驱虫1次:保育仔猪阶段驱虫1次:后备种猪转入种猪舍前l5天左右驱虫1次;种公猪1年驱虫2~3次。

4、 “四加一”驱虫方法

此方法是当前最流行的驱虫方法。即种公猪、种母猪每季度驱虫1次(即1年4次),每次拌料用药连喂7天;后备公、母猪转入种猪舍前驱虫1次,拌料用药连喂7天;初生仔猪在保育阶段约50~60日龄驱虫l次.拌料用药连喂7天:引进猪并群前驱虫1次,每次拌料用药连喂7天。这种模式直接针对寄生虫的生活史、在猪场中的感染分布情况及主要散播方式等重要内容。其特点是:加强了对猪场种猪的驱虫强度.从源头上杜绝了寄生虫的散播,起到了全场逐渐净化的效果:考虑了小猪对寄生虫最易感染这一情况.在保育阶段后期或在进入生长舍时驱虫l次,能帮助小猪安全度过易感期:依据猪场各种常见寄生虫的生活史与发育期所需的时间.种猪每隔3个月驱虫l次.比1年驱虫1次、2次甚至3次效果都好,如果选用药物得当,可对蛔虫、毛首线虫起到在其成熟前驱杀的作用,从而避免虫卵排出而污染猪舍.减少重复感染的机会。故该模式是当前比较理想的猪场驱虫模式。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