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球虫病是鸡常见的一种急性流行性原虫病。以消瘦、贫血、血痢、生长发育受阻为特征。
1 病原学
病原为艾美耳属的7种球虫,其中危害最大的有两种:柔嫩艾美耳球虫和毒害艾美耳球虫,前者寄生于盲肠中,后者寄生于小肠黏膜中。在临床上往往多种球虫混合感染。
球虫寄生于肠上皮细胞内,球虫卵囊随病鸡粪便排出体外。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里,卵囊经1~3天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孢子化卵囊,内含成熟的子孢子。这种孢子化卵囊被鸡吃了后而感染发病。
感染性卵囊被鸡吃入以后,在肠道中子孢子游离出来,钻入肠壁上皮细胞内继续发育成裂殖体。裂殖体又进一步发育分裂形成许多裂殖子。裂殖子继续钻入肠壁上皮细胞再发育分裂成许多裂殖体。这样经过重复几次的裂殖生殖,肠黏膜就遭到严重破坏。此阶段为球虫无性繁殖。
肠黏膜中的裂殖子形成雄性和雌性配子,雌雄两种配子结合后称为合子,合子很快形成一层被膜,这就是球虫卵囊。此阶段为球虫的有性繁殖。
卵囊对恶劣环境和消毒药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在土壤中可存活4~9个月。温暖潮湿的地区有利于卵囊的发育,但低温、高温和干燥均会延迟卵囊的孢子化过程,有时会杀死卵囊。
2 流行病学
病鸡是主要传染源。卵囊随粪便排出,污染的饲料、饮水、土壤或用具等,苍蝇、甲虫、鼠类等都可成为本病传播流行的媒介。鸡食人孢子化卵囊而受感染。
感染动物为鸡。各种品种、年龄的鸡都可感染。
本病以湿热多雨的夏季多发,主要发生于3个月以内的幼鸡。其中以2~7周龄鸡最易感,10日龄以内雏鸡少发,成年鸡感染则不表现症状。1月龄左右鸡多患盲肠球虫,2月龄以上鸡多患小肠球虫。
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急性型:多见于雏鸡。病初精神委顿,羽毛逆立,头蜷缩,食欲不振。下痢,排血红色或棕褐色血便。鸡盲肠球虫主要侵害盲肠,表现为盲肠肿大,黏膜出血或坏死,内充满血液或血样凝块。小肠球虫主要侵害小肠中段,使肠壁增厚、严重坏死,肠管内充满血液或血样凝块。病程3~5天死亡。
慢性型:多见于4~6月龄鸡及成鸡。表现为逐渐消瘦,贫血和间歇性下痢。
4 诊断
4.1 鸡群中无症状有卵囊的隐性感染极为普遍,因此,必须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病理变化和检查病原体的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4.2 实验室诊断
对急性病鸡应检查肠道的病理变化,同时由病灶部刮取病料,检查是否有裂殖体、裂殖子或配子阶段的虫体。对慢性病鸡或进入康复阶段的病鸡,可取粪便检查,发现大量卵囊即可确诊。
5 防治
搞好鸡舍环境卫生、防止饲料、饮水被粪便污染。粪便应彻底清理,消灭卵囊。粪便应堆积发酵处理。保持鸡舍干燥,防止潮湿。
采用药物预防是控制球虫病的主要措施。抗球虫药种类很多,使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正确诊断,有针对性的用药。根据不同预防对象,合理选用抗球虫药。肉鸡生长周期短,可普遍使用抗球虫药;蛋鸡、种鸡生长周期长,可在饲料中加入低于肉鸡用药浓度的预防性抗球虫药。采用穿梭用药和轮换用药方式以减缓抗药性的产生。目前应用球虫疫苗预防球虫病可克服抗药性和药物残留的影响,正逐渐取代药物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