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羽肉种鸭育雏期饲养管理中的许多问题例如鸭舍、增温、防堆、密度、光照、饮水等同商品肉鸭的饲养管理,不赘述。这里只谈下面三个问题。
1育雏季节
最佳的育雏季节在8、9月。自然气温高,且逐旬缓慢下降,与育雏所需温度吻合。敞门饲养,空气新鲜,光照充足。光照时数与雏、中鸭所需光照时数基本吻合,不需电灯光照补充,且可抑制性早熟。农村的养鸭户可利用中、晚稻落谷和干涸的河、湖、塘进行育成期的(限制)放牧饲养,大大降低饲养成本。来年春夏秋正值产蛋高峰期,种蛋销路好。冬季进行强制换羽,第三年春夏还有一个产蛋期。所以秋季育雏应是我省肉用种鸭的主流。当然,无放牧条件,有保温性能良好的鸭舍,有廉价能源的地方,也可进行其他季节育雏。
2告口饲料
告口是鸭民俗语,即告诉雏鸭吃食时的意思。常见的作法是从市场上买来小鸭粒料,丢到塑料膜上让雏鸭吃就是。但近年来,我国多位学者对雏禽的卵黄囊营养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揭示:初生重40克的雏禽,含有5克重的卵黄囊,其中有1.5克蛋白质。雏禽出壳后的58小时内,其所需的营养可全部由卵黄囊供给,只要有饮水,在这段时间内雏禽活动正常,未见异常表现。如果告口饲料采用雏鸭全价配合饲料,其粗蛋白质达22%-20%,代谢能≥11.51MJ/kg,这种高蛋白料不能正常地消化吸收,以白色粘糊状物排出体外,有的粘糊在肛门外的羽毛上,干结后堵住肛门排粪,欲称“糊肛”。如果雏鸭未下水洗浴,这种糊肛粪就要人工清除,否则就会粪胀致死。
检测这种白色粘稠的糊肛粪,其主要成分为尿素、尿酸,干物质含氮8.2%,折算含粗蛋白质51.25%。剖检糊肛雏鸭,卵黄吸收不良,说明高蛋白饲料会影响卵黄囊的正常代谢。
如果告口料是玉米,则3日龄雏鸭粪的含氮量为5.2%,减少了36.6%,基本上没有糊肛鸭。
笔者认为,肉用种鸭的雏鸭告口料应该是玉米,玉米应粉碎至碎米粒大小,用开水浸烫或蒸煮,凉后敞开供饲。3日龄后逐步增加雏鸭用粒料比例,至第5日龄时全部饲喂雏鸭粒料。大约0-4日龄期间每只雏鸭用玉米25克。虽然理论上碎米完全可以代替碎玉米喂鸭,但玉米中约含有2-4.8mg/kg的胡萝卜素,在鸭体内可转变为维生素A而满足其生理需求。维生素A缺乏症是雏鸭的常发病。
3育雏饲料的营养标准
国家商业行业标准SB/T10262-1996规定肉用仔鸭配合饲料的营养成分高于生长鸭配合饲料的营养成分。某外国公司提出的肉用仔鸭配合饲料营养标准更高于我国肉用仔鸭配合饲料营养标准,如粗蛋白质就有要求达到22%的。近十年的实践证明:麻羽肉用种鸭育雏期、育成期不必选用肉用仔鸭系列饲料。使用按照国家生长鸭配合饲料营养成分配制的饲料,鸭的补偿生长作用可使用种鸭在开产时达到前者的体重水平,并在以后表现出毫不逊色的产蛋成绩。某些外国标准以高蛋白高能量饲料来促进雏鸭快速生长(常德的养鸭户称“催肥”),到育成期又来限制饲养(常德的养鸭户称“减肥”),我们实在没有必要跟着多此一举。
近年来,粤、桂、赣、闽的肉用雏鸭料占据了我省不少的份额,普遍都是粗蛋白质18%的,或者标鉴上标明是≥19%,实测值是18.3%-18.5%。少一个百分点的粗蛋白质,就要减少30-40元/t的饲料成本,这就是个不小的优势了。而且雏鸭长得比用粗蛋白质≥19%的饲料喂出来的还要好,养鸭户趋之若鹜。不是吗?胡艳在《蛋白质水平对0-21日龄肉用麻鸭生产性能的影响》(湖南饲料2005年2期)一文中证实,采食18%蛋白质水平组增重不但不比20%粗蛋白组低,反而有所提高,表明18%蛋白质水平已能满足0-21日龄肉用麻鸭的营养需要。
选用生长鸭配合饲料系列饲喂肉用种鸭的育雏期,可以大大减轻育成期限制饲养的压力,更可降低饲养成本,降低鸭粪便中过多的氮素对环境的污染。开产期脱肛母鸭大大减少,产蛋期不表现早衰症状。
但是笔者反对某些专业户使用肉用仔鸭中期料甚至中后期料来喂雏鸭,这两种料不但粗蛋白质只有16%、15%,而且饲料厂受制于饲料原料成本的压力,在这两种饲料中都大量使用了价廉的棉粕、菜粕。棉粕、菜粕中的毒素对雏鸭伤害大,其氨基酸的消化率也远不如豆粕。菜粕中约有8%的戊聚糖,雏鸭不能消化,因而菜粕饲喂雏鸭时能值很低。用肉鸭中期料、中后期料饲喂雏鸭,普遍见到羽毛蓬松,无光泽,体质瘦弱,增重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