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鼻炎的症状和防治
鸡传染性鼻炎是由副鸡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引起鸡的鼻腔与鼻窦发炎,其特征是患鸡流泪、流涕,鼻窦部肿大,上呼吸道黏膜发炎,可造成雏鸡生长停滞,产蛋鸡群产蛋率显著下降。
一、 病原与流行病学
本病的病原体为副鸡嗜血杆菌,该菌属弧菌科嗜血菌属,具有A、B、C三个血清型。本菌在我国的血清分布,以A型最多,C型较少,尚未发现B型菌株。本菌广泛存在于带菌鸡的鼻、眼分泌物和水肿组织中,在外界环境中存活力弱,37℃经24小时、42℃经2~10分钟可被灭活。
各种日龄的鸡均有易感性,但1周龄内的雏鸡较有抵抗力,1~4月龄蛋鸡群发病最多。感染途径主要是呼吸道,以直接接触与飞沫传染为主,发病季节较明显,多见于冬春季节;气候不适,饲养管理不当,缺乏维生素A或有寄生虫感染时可加重病情。
二、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本病的潜伏期较短,一般人工感染经18~36小时、自然感染1~3天即可发病。病情来势猛,传播快,3~5天内可席卷全群,并迅速传至其他鸡场。通常以低死亡率和高发病率为特征。
病初常见症状为流鼻液、面部水肿、结膜发炎和打喷嚏等。病情进一步发展,鼻腔会流出浆液性到黏液性的分泌物,逐渐浓稠并有臭味。病鸡面部水肿,严重时可蔓延到肉垂,以公鸡尤为明显。病鸡眼结膜发炎,眼睑周围肿胀粘连,并高度隆起,严重者可导致失明。一般产蛋鸡群在出现流涕流泪症状后,即开始减蛋,产蛋率下降达10%~40%。当与鸡痘、鸡霉形体、传染性支气管炎、巴氏杆菌病和传染性喉气管炎等病并发感染时,可加重病情和延长病程。少数病鸡因呼吸道阻塞而死亡,多数因无法恢复生产力而被迫淘汰。
主要病变为鼻腔和窦隙黏膜有急性卡他性炎症,面部皮下水肿,鼻窦、眶下窦黏膜充血出血,窦腔内积聚多量豆渣样分泌物;如果感染已经下移,则喉头、气管黏膜水肿、充血,表面覆盖较多的黏液。
本病的诊断可根据临床症状、流行情况与病理变化特点作出初步诊断。但要确诊须进一步做细菌的分离鉴定或鸡的人工接种试验。人工接种试验,可用病鸡窦内分泌物给健康鸡窦内接种,在24~48小时内发生典型的鼻炎症状,即可诊断为鸡传染性鼻炎;也可通过血清学平板或试管凝集试验作出诊断。但必须注意与慢性呼吸器官病、慢性禽霍乱、鸡痘和维生素缺乏症等病相鉴别。如果死亡率高和病程长要考虑可能与上述疾病的并发感染。
三 防治措施
近年来,鸡传染性鼻炎发生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发病后不仅治疗成本高,短期难以根除,而且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一旦发病要及时采取隔离、消毒、免疫、治疗等综合性措施加以防控,杜绝扩散传播。
1.定期按免疫程序接种预防。在本病的流行地区采用传染性鼻炎二价油乳剂灭活苗(包括A、C型菌苗)进行全场全群预防接种。免疫程序是:首免,于30日龄,肌注0.5毫升/只;二免,于50~60日龄,肌注1毫升/只;三免,于产蛋前15~20天,肌注1毫升/只。
2.淘汰病愈鸡和带菌鸡,逐步更新鸡群病鸡和康复带菌鸡是本病的传染源。凡发生本病的鸡场要淘汰病愈鸡和带菌鸡,逐步更新鸡群,严格执行“全进全出”的净化制度,保持健康种群;
同时搞好环境卫生,保持栏舍空气清新,使带鸡消毒常规化。
3.发现病鸡要严格采取隔离,消毒措施。
一旦发现病鸡要严格采取隔离措施,对鸡舍、用具、设备进行彻底消毒;对健康鸡群要加强饲养管理,补充青绿饲料。
4.选择敏感药物治疗,并进行全群紧急接种。
对于正在发病的鸡群应注意选择敏感药物,采用注射与饮服同时给药,保证用药足量,疗程完整。大群治疗,可在饲料中加0 5%的磺胺嘧啶或磺胺二甲基嘧啶,连用5~7天,或以0.05%~0.1%的浓度加入饮水中连饮6天;成年鸡可肌肉注射链霉素200毫克/公斤,每天1次,连用3~4天。
另据报道,磺胺氯吡嗪-磺胺二甲基嘧啶、金霉素-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氯吡嗪-三甲苄二氨嘧啶联合应用,具有抗副鸡嗜血杆菌的作用,可根据情况选择使用。
在用药的同时,全群(全场)应紧急接种传染性鼻炎二价油乳剂灭活苗,中鸡0.5毫升/只,成鸡1毫升/只;15~20天后,再加免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