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养殖技术 » » 正文

科学孵化降低雏鸡发病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2-16  来源:中国禽病网  作者:一天  浏览次数:167

鸡的幼雏期(0~4周龄)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对营养要求高,对疾病抵抗力弱,常常发生各类疾病甚至死亡。现将雏鸡发病及死亡原因与对策综述如下:

一、胚胎病和孵化不良所引起的疾病

禽胚的营养不良几乎全是由于对亲代(种禽)的不合理饲养所引起的。在用非全价的饲料喂养母禽时,卵黄成分即发生明显差异,不能满足卵细胞和胚胎继续发育的需要,从而造成禽胚生命力和抵抗力的降低,甚至死亡,即使出壳也影响雏禽健康,雏禽的许多疾病实际上在胚胎发育阶段就已经发生。

一营养性病害

常见的有维生素缺乏症,特别是维生素A、K、E、B1、B2及B12的不足;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不足,主要的是钙、磷不足或不平衡,微量元素锌、锰、硒等缺乏;蛋白质及氨基酸(精氨酸、蛋氨酸、赖氨酸等)缺乏;某些营养在特定环境下严重缺乏。

二传染性胚胎病有从母体进入蛋中传给后代,常见的有白痢病、副伤寒、败血霉形体病、螺旋体病、马立克病等;有通过破损、甚至不破损的蛋壳从外源侵入蛋内的,常见的有葡萄球菌、肠道杆菌、绿脓杆菌、副伤寒杆菌及许多霉菌等,主要在种蛋的收集、贮存、运输或产蛋箱和孵化器中侵染污物而发生。这些微生物可引起胚胎残废或出壳后发病,可见雏鸡发生脐炎、白痢病、慢性呼吸道病,大肠杆菌病等。

三孵化不善致使雏鸡体弱多病

孵化中温度过高或过低,通风换气不足,致使胚胎出壳过早或过迟,孵化率在50%~60%,雏鸡体弱,造成易患各种病而大批死,这种鸡往往体小、卵黄吸收不良、脐环未愈合,精神差、站立困难,多在育雏5日内死亡。

这些先天和后天感染的疾病在胚胎期实难确诊,只能作些综合性措施:

①给亲代种鸡喂全价饲料;
②提高种鸡饲养管理水平;
③做好种鸡的防疫卫生工作;
④在集蛋、运输、贮存、入孵等过程中做好清洁卫生、消毒工作,避免蛋壳污染;
⑤在选种中淘汰劣质种鸡,切断其劣质遗传基因;
⑥加强孵化期间的管理,“看胎施温”使胚胎正常发育,按期出雏。

四消毒不严格造成脐部感染

孵化器、育雏室、种蛋及各种用具等消毒不严,存在各种细菌,如大肠杆菌、假单胞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等,可因脐孔闭合不好而侵入卵黄囊,造成感染发炎,即脐炎。可见其腹部膨大,脐部潮湿肿胀,有难闻的气味,因毒血症而死亡。死后剖检可见未吸收的卵黄及卵黄囊扩大,卵黄呈水样或棕色水样,囊体易破裂,此病有50%死于育雏头3天,92.3%死于10天以内。

对种蛋、孵化器、育雏室及各种用具作严格消毒是预防发病的唯一有效手段,消毒的最好方法是福尔马林熏蒸,对刚出壳雏鸡可用1个标准浓度,种蛋用两个标准浓度,其他器具用3个标准浓度熏蒸消毒(每立方米容积用14毫升福尔马林、7克高锰酸钾混合,就可获得一个标准浓度)。其次可用碘化钾15克溶于1升水中,将蛋侵入0.5~1分钟;或者侵入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呈樱红色为准),须注意溶液温度应较室温为高,否则溶液能通过蛋孔进入蛋内,亦可用红霉素浸种蛋,还能消灭蛋内的霉形体,可获得健康雏鸡。

五预防白痢病等细菌性疾病

雏鸡病因分析表明,在种鸡未经鸡白痢检疫和淘汰阳性鸡的情况下,感染该病的死亡率约占死亡总数的一半以上,而死亡于白痢病的雏鸡中,有87.9%死于第1周。若孵化期间各环节消毒不严,在种蛋或鸡胚阶段即感染此病。

预防雏鸡白痢的方法,除定期对种鸡进行白痢检疫,严格淘汰阳性鸡,种蛋进行熏蒸消毒外,同时必须在3周龄前的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还有禽副伤寒、大肠杆菌病、葡萄球菌病等,均可用青霉素、痢特灵、四环素、土霉素等抗菌药品防治。

购买雏鸡前要先了解一下种鸡场和孵化厂的情况,一定要订购那些防疫卫生消毒严格并做过白痢检疫的种鸡场孵出来的雏鸡,这样才能保证鸡群从一开始就有个良好的健康基础。如果雏鸡是来源于不符合卫生要求的种鸡场和孵化厂那就会给雏鸡的健康带来无穷的后患。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