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足的光照管理】 一般来讲,培育优质健壮的雏鸡,是获得高产的基础。育雏期一定要按相应的饲养手册控制温度和光照。育雏温度从33℃开始,每周减少2℃,直至 21℃;光照从每日24 h开始,每周减少2 h,至12 h。按常规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8~10日龄进行断喙,注意通风换气,以纵向通风、湿帘通风为好。 育成期的关键是抓体重控制,提高均匀度。实践证明,16~18周龄体重均匀度与产蛋的持久性及成活率呈正相关。所以,育成期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将体重控制在标准体重范围内,并且将均匀度提高到85 %以上。 具体做法是:每周随机抽取总数5 %的鸡(不少于30只),空腹进行称重,将其平均体重与标准体重对比,若体重超标,下周则不予增加饲料,维持本周饲料量。若体重低于标准,下周应适当增料,但不能太多,拟定一个加料计划,使体重在3周时间内达到标准。同时根据均匀度的高低,将群体分为大中小3群。产蛋期间,同样定期称重(一般每4周一次),判断体重增加是否正常,并且结合生产性能确定饲喂量。尽可能减少应激因素的影响,如更换饲料、严寒与炎热、通风不良、光照突变、疫苗接种、人员来往、车辆噪音等,保证蛋鸡在稳定、安静的环境条件下,发挥最大的生产潜力。 光照对于提高成活率、促进产蛋有直接作用。雏鸡1~2日龄给予24 h光照,以利于摄食,以后逐渐转为恒定光照或自然光照。 育成期以自然光照为主,有条件可实行密闭遮光的恒定光照8~12 h。18周龄至少应给予13 h的光照刺激,以后每周或每两周增加15~30 min,直至每日16~17 h。光照增加过快(每周增加超过1 h)会引起啄肛、脱肛等不良现象。光照强度以10~20 lx为宜,即3~4 w/m2,切忌紊乱或减少光照时间。 【加强蛋鸡场的疫病防治】 结合当地疫病的流行情况,制定合理适用的免疫程序。蛋鸡场一般进行马立克、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传染性支气管炎、鸡痘和产蛋下降综合症的免疫。执行免疫程序时,要注意疫苗的选择、保存和接种方式。 控制人流是减少疫病传播的重要途径。粪便和病死鸡是传播疫病的不良因子,死鸡应做到深埋或无害化处理,靠近鸡舍的地方决不要堆放鸡粪。做好日常卫生和定期消毒工作,尤其是出鸡清粪后一定要彻底清洗,认真消毒。带鸡消毒是生产中常用防止传染病发生的有效方法。 总之,使整个生产环节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把握各个环节,合理利用并改善生产环境和生产设备,减少鸡只死亡,提高成活率,避免损失,减少非生产性支出。同时预测市场变化,加快产品周转,这些都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