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鸡病毒性关节炎概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1-12  来源:中国禽病网  作者:旭日  浏览次数:1065

鸡病毒性关节炎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发生于肉用仔鸡,以关节炎和腱滑膜炎为特征,偶可致腱断裂。在急性发病群中,由于病鸡死亡、淘汰、生长停滞、饲料利用率低等均可造成严重损失。

【病原】呼肠孤病毒能在发育鸡胚的卵黄囊内、绒毛尿囊膜增殖,也能在原代鸡肝、肺、肾和睾丸等细胞培养物上生长。病毒对热稳定,卵黄中的病毒能耐56℃24小时或60℃8~10小时,能抵抗乙醚、氯仿和pH3的酸性环境。

【流行病学】鸡病毒性关节炎仅发生于鸡,主要感染4~16周龄的肉鸡,尤以4~6周龄肉鸡多发。1日龄雏鸡易感性最强,日龄较大易感性减轻。病鸡可带毒289天以上,鸡与鸡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接触均可发生水平传播,感染后的种鸡可经蛋垂直传递。本病在肉鸡群中传播迅速,但在笼养蛋鸡中传播较慢。通过呼吸道与消化道在鸡群中传播蔓延。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无明显季节性。

【临床症状】鸡病毒性关节炎发病期长短不等,人工足垫内接种可能第二天就发病,肌肉接种需5~9天,鼻窦内或气管内接种需9~11天,接触感染需时更长。病初可能有轻微的呼吸道症状,食欲减退不愿走动,蹲伏、贫血和消瘦,随后出现跛行,胫关节、趾关节及连接的肌腱发炎肿胀。病程延长且严重时,可见一侧或两侧腓肠肌腱断裂,跖骨歪扭,趾后屈。在多数情况下,感染率可达100%,发病率仅5%~10%,死亡率不超过6%。种鸡群或蛋鸡群受感染后,关节病理变化不显著,仅表现产蛋量下降10%~15%。

【病理变化】鸡病毒性关节炎病理变化主要见于跗关节、趾关节、趾屈肌腱及趾伸肌腱。急性病例,关节囊及腱鞘水肿、充血或点状出血,关节腔内含有少量淡黄色或带白色的渗出物,偶见脓性渗出物。慢性病例,关节腔内的渗出物较少,关节硬固变形,表面皮肤呈褐色,甚至溃疡。切开关节囊可见关节软骨糜烂及滑膜出血,腱鞘显著水肿,严重病例可见肌腱断裂,出血和坏死等。有时还可见心外膜炎、肝、脾和心肌上有细小的坏死灶。

【实验室检查】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有待病毒的分离鉴定和血清学检查。

【防止措施】鸡病毒性关节炎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严格执行卫生消毒措施,如对鸡舍及环境进行彻底地清扫、冲洗后,用碱性消毒液或0.5%有机碘消毒,并加强饲养管理,防止疾病传入。1~20日龄是本病的易感期,1日龄接种弱毒疫苗可有效地预防感染,但将影响马立克氏病疫苗的免疫效果。一般提倡用灭活苗免疫种鸡,其传给子代的母源抗体可保护初生雏鸡避免感染,且降低了经蛋传播的可能性。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