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特点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无明显流行季节 过去传染性法氏囊病一般冬季很少发病,只发生于春夏孵化旺季,尤以蚊蝇多的季节高发,但随着本病流行、演化,除四五月多发外,其他季节也有零星发生,甚至冬季也可发病,而且常常表现高发病率,致使本病的发生基本上不受季节限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不受品种影响,自然感染宿主 鸡是IBDV的天然宿主,各种品种鸡均能感染,尤以白色轻型品种反应最严重。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5月~7月为发病高峰。但本病也发生于其他禽类,尤其是火鸡,王世杰等曾报道雏鸭也可发生IBDV。近年来研究发现,IBDV还可传染给鸭并使之发病,从病鸭身上分离的IBDV人工感染鸡,可使鸡发生IBDV,证明IBDV可在鸡鸭之间相互传播。发病情况与鸡体的免疫和健康状况相关 未经IBDV疫苗免疫的鸡群,感染率一般在100%,发病率可达80%以上,死亡率在5%~20%;经过IBDV疫苗免疫的鸡群,感染率一般不超过30%,发病率不超过10%,死亡率不超过5%;单独感染IBDV的,虽然感染率最高可达100%,但死亡率一般不超过20%;IBDV并发或继发新城疫、大肠杆菌病、球虫病等,死亡率可达30%~60%,有的可达80%以上。发病日龄明显变宽,病程延长 一般资料介绍,IBDV多发于2周龄~15周龄,以4周龄~6周龄最易感,但临床发现近年来发病日龄范围有所扩大,早可提前至3日龄~4日龄,晚可推迟到25周龄,呈现发病范围向两端延伸的趋势。3周龄前的幼雏发病时有的病程可达2周以上;笼养的3周龄~5周龄雏鸡发病后病程较散养的长;成年产蛋鸡群常呈散发流行。与传统报道的IBDV主要发生于2周龄~15周龄、3周龄~5周龄最易感的期限有提前和退后趋势;与习惯认识的IBDV发病病程(一周左右,于感染后第3天开始死亡,4天~6天达最高峰,8天~9天停息)也有所不同。流行范围扩大,但就某一地区则呈一高一低的年度势态 我国自1979年起先后在广州、北京、上海等地发现此病,目前已遍及全国各地养鸡地区。IBDV呈一高一低年度势态的原因有二:一是某地区某年度暴发后,感染过的种鸡就主动获得较高的抗体,通过卵黄传给雏鸡,其雏鸡在易感日龄就有较强的抗IBDV能力,不至于大批暴发;二是发病后,造成一定损失的同时,也引起饲养者的高度重视,严格消毒,加强防疫,使IBDV在一定时期内得以控制。而控制的同时,饲养者也放松了警惕,加之IBDV自身的变异及强毒株的出现,致使IBDV再次暴发和流行。 |